管理员工的健康:亏本还是赚钱
    2009-03-10    作者:郝倩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一天清晨,IBM在中国的1万多名员工同时在办公桌上惊喜地发现一盘新鲜的水果——这1万多名员工分布在中国20余个省、市的几十个办公室。
  这并非是针对香蕉和橙子展开的独特推销,而是IBM全球健康服务部 (Integrated Health Services, IHS) 在2007年10月17日所做的代号“零点行动”——在这天零点时分齐刷刷出现的水果盘旨在吸引那些始终“很忙碌”的员工们的关注,在这之后则是该公司持续两个多月的多场健康活动(名为“蓝色关爱行动”)。
  “零点行动”的结果符合IBM 全球健康服务部的预期,众多员工在收到、看到很多行动宣传桌卡、邮件以及海报后,积极参与到了为期2个月的健康活动中。他们在公司的安排下做了健康测试,还听了多场针对乙肝、流感、急救、儿童保健以及心理健康甚至艾滋病话题的健康讲座,受益匪浅。甚至有的员工在一年多以后,仍会将当时的心情记录在个人的博客中。
  在大多数企业看来,IBM的“零点行动”有些哗众取宠。按照他们的逻辑:倘若将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看作为一项额外的“福利”,那么企业根本不用如此积极地换着法子吸引员工来关注健康问题。因为表面上似乎难以看出员工的健康指标和公司业绩指标之间的关联度。
  但是这种观点在IBM以及诺基亚、联合利华、联邦快递等跨国企业看来完全是一个误区。他们相信通过改善员工的健康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高公司的生产力,同时还可以减少公司的成本支出。在过去的几十年,他们都用“小投入”来管理员工健康,并因此换来了高回报。
  事实也是如此。越来越多的企业相信:不遗余力地促进员工健康的活动原本就是一项不错的投资。更具体说来:对于管理员工健康方面所付出的投入可以直接转化为企业盈利,投入产出的比率通常为1:1.5到1:4之间。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这更是成了企业增加管理效率的不错方法。

1 健康=生产力

  由于员工健康问题所产生的风险则可能以企业的亏损为代价——遗憾的是,并非所有的企业都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以感冒为例,普通人一年平均感冒3~5次,每次从得病到完全康复平均需要7天,其中至少有2~3天会影响工作,甚至严重到无法工作。以此推论,一家有2万名员工的公司,一年因为员工感冒所耽误的就是至少16万个工作日。这对于公司来说将是不小的损失。”IBM中国人力资源部资深职业保健顾问医学博士陈彤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这一负荷仅代表了一个较轻的疾病,而且此间并没有计入企业可能支付的医疗费。此外,医疗费与绩效下降造成的经济损失之间还存在一个1:2到1:4的比例,这显然是企业更需要重视的损失。陈彤博士将此现象解释为“Presenteeism”(出勤低效)。2005年的数据显示:“出勤低效”估计给美国企业每年带来总共2000亿美元的经营损失。
  身体与心理的不健康已成为企业正常运营的隐患。例如:对工作的极端沉溺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抑郁、焦虑。日本医学专家Tetsunojo Uehata就因此造了“karoshi”这个词,书面意义就是由于工作过度而造成的死亡。这并非耸人听闻,在过去几年,“过劳死”的案例已经在中国屡次出现。
  美国密歇根大学对组织压力的研究报告称:许多代价是由于处理组织压力失当而间接导致的,比如士气低落、不满、沟通失败以及工作关系破裂等。该研究还表明:为重要职员找替代者的代价,包括招聘新人和重新培训等,会花费该员工工资的5到7倍之多。
  这就不难理解全民的健康和企业盈利之间所存在的一个根本道理:企业的生产力往往就在微小而核心之处发力,一切从人出发才可能是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研究员陈君石院士曾在第三届中国健康产业论坛上引述了几个经典例证来说明投入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在引入健康管理师之后,杜邦公司4.5万名工人因病缺勤率下降了14%,费用/效益比为1:1.42;UnionPacific铁路公司对2.8万名员工的健康每人每年投入50美元,结果一年节省了126万美元,费用/效益比达1:1.57;Steelcase钢铁公司的员工通过参加健康管理项目后就诊率减半,医疗保险费用平均每年每人减少了618美元。

2 “激发”管理健康的热情

  一些发达国家普遍承认:在健康管理上投资1元钱,可在医疗费用中减少8到9元钱。这就不难理解,IBM以上万份水果来吸引员工关注自身健康背后的商业逻辑。
  事实上,诸多公司都在寻求最佳的健康管理之道来减少风险,他们乐意作出尝试。
  “每个公司的情况都有不同,只要对症下药,就能有所收获。”陈彤博士说。关键在于,“要缓解这些问题,企业必须协调好管理人员、员工以及社会资源等多方关系,必须明确每个人都负有责任,也都会因此受益。”
  美国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管道元件公司慷慨奖励为健康作出努力的员工:当月一周锻炼3次可获奖7美元;不抽烟,再加3美元……有员工因此1年可获奖300美元。此外,全年出满勤的员工还可以获得300美元。10个月后,诸多员工减轻了过重的体重,而该公司则少付了2/3的医疗费用。这一奖励措施在诺基亚中国公司中也有所体现,他们对每名员工发放了“计步器”,鼓励员工每天行走5公里,并在活动发起后一天内对表现突出的员工进行奖励。
  联合利华中国公司针对一些员工健康细节进行了硬性规定:假设公司的车辆出行,而乘坐的人员没有系上安全带,那么这名司机可能被辞退,这一政策敦促了司机每次都要确保乘客系上安全带才会开车。他们还鼓励员工在办公时间使用健身房,以增强体质。
  IBM公司则明令禁止在办公室内抽烟,这一政策成为各办公室管理的硬指标,该公司抽烟者的比例也因此明显降低。此外,他们鼓励员工平衡好工作和生活,鼓励员工休假,提倡一种更为健康、“聪明”的工作方式,而非一味地延长工作时间。
  “无论是奖励或是提倡,最终都是激发员工自身的热情,让他们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令制度和方法落到实处。”陈彤博士说。
  之前,IBM公司为了鼓励员工接种乙肝疫苗,采用了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手段。努力创造最便捷的接种服务——最终数千名需要接种的员工中有超过90%的员工完成了乙肝疫苗接种。在陈彤博士看来,假设员工没有强烈的主观需求,那么这么庞大且分散的群体,跨半年打三针,简直就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可是对于企业和个人,甚至社会来说,乙肝的成功预防所带来的收益难以估量。

3 金融危机背后的健康危机

  在金融危机面前,大多数的公司都在考虑如何更谨慎地花钱。
  根据一份行业媒体去年底对于企业主动干预员工健康情况的调查:企业每年愿意在健康管理服务方面的投资数额为:每年2万元到5万元的企业占17.5%;每年5万元到10万元的企业占24.6%;每年10万元到30万元的企业占27%;每年投入3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31%。从这份数据可以看出企业对健康管理投资不足30万元的企业占到近七成。
  “不要仅仅拘泥于对员工健康管理投入的多寡,只要方法得当,少花钱也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陈彤博士建议。
  有一家小企业就曾作出尝试,虽然他们仅有不足10人的规模,但是在老板的带领之下,几名员工每天坚持走楼梯到23楼上班。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即使50多岁的员工也可以一口气爬上23楼——这几乎不需要任何投入,却在员工凝聚力以及健康管理上一箭双雕。
  同时,对于员工心理健康的关注也不能回避,在当下,寻求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更为迫在眉睫。
  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发出警告:全球金融危机可能导致精神健康问题加剧。2008年中国企业员工职业心理健康管理调查报告显示:七成受访者认为金融危机给他们带来较大的心理影响,预计2009年这一比率还将大幅提升。
  “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大量的工作负担让我经常无力承受。”一家地产公司的普通员工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在过去1年中,她经常焦虑、失眠并无缘无故心情低落。
  诸多公司都意识到:在快速发展的时候,员工的压力也随之以几何倍数递增;而在经济形势出现逆转之时,员工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他们开始寻求外力,做“压力管理”的新尝试,但是最终员工对于专业机构的咨询与求助比例依然差强人意。
  “不要认为一个专业的心理辅导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陈彤博士说。或许通过多个维度来考量这一问题,会得到不一样的答案。
  已经有公司十分有效地推广弹性办公制度,甚至有的公司有一半员工选择在家办公,不但有效减少了奔波在路途上给生活与工作带来的压力,还体现了公司在着力建立一个关怀员工工作环境的良好形象。
  “面对金融危机时,努力保持员工积极良好的心态,充分发挥其潜能,可能是缓解公司经营困难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陈彤博士坚信健康的体魄以及乐观的心态有利于发挥个人的创造力,这或许可以成为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解决方案之一。

  相关稿件
· 杨凯生委员:工行今年前两月不良贷款减少 2009-03-07
· 西北工大:高价收取停车费 教职员工怨气大 2009-03-04
· 外企裁员潮下,更应关注中国员工出路 2009-02-13
· “老手”比年轻员工更易保住饭碗 2009-02-09
· [管理漫谈]员工是企业的太阳 2009-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