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解决当前危机的突破口
中改院“危机与改革”形势分析会观点综述
    2009-03-06    作者:苗树彬 梅东海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09年春天已经到来,而金融危机酿成的寒潮还在扩大,如何利用改革来化解危机已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适逢“两会”召开前夕,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于3月1日在京举办“危机与改革”形势分析会,来自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机构的官员、学者,及十一家媒体的记者近5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中改院院长迟福林主持。与会专家学者就如何认识和应对这次金融危机进行了深入讨论。

全面认识这次金融危机

  1、 我国的金融状况有其自身特点
  与会专家认为,此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但波及到我国后,其表现与美国存在很多不同之处,有其自身特点。专家指出,美国金融危机当中发生的大面积放贷断供、金融机构不能正常运行、大量金融机构倒闭破产等最核心要素和标志性问题在我国都未发生。传导过程也不尽相同。在美国,传导路径为: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实体经济—社会危机,我国则是由国外实体经济危机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因此,就其本质而言,这场危机在美国是由房地产、金融泡沫引发的金融危机,而在我国发生的是一种传统的、由于有效消费不足引起的生产过剩。

  2、 危机远未结束,挑战将是长远的
  专家一致认为当前的金融危机远未结束,其影响将逐步表现出来。有专家表示,短期内我们可以乐观地看到,加强宏观调控,动用巨大资源,金融危机会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金融危机的挑战将是中长期的。从短期影响来看,金融危机将导致我国出口减少,从中期来说可能会促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长期来讲全球化可能会进入一个新的探索期,进程放缓。
  针对我国而言,生产过剩今后可能会周期性发作,成为我国不时需要应对的问题。我国经历此次危机的基本背景是我国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在这一阶段,还有一系列尚待解决的制度和结构问题,比如消费信贷问题、支撑消费信贷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社会基础设施问题、中产阶层发育问题、城市化问题等。

  3、 金融危机带来严峻挑战,也为改革发展提供重大机遇
  专家一致认为,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面将波及经济、社会多个方面,对经济运行、就业以及社会稳定形成一定的威胁。
  本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冲击的程度,与会专家尚有不一致的判断。有专家认为,此次金融危机是相对温和的,导致严重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并不大,但由于我国缺少社会安全网,特别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再加上这是我国多年来第一次真正经历经济危机,政府和民众都较缺乏相关应对经验,由此引起的社会震荡可能会比较强烈。另有专家提出不同看法,认为这次金融危机使我国的经济形势整体恶化,经济增长率和进出口额都呈下降趋势;各种社会问题频现,严重的失业问题有可能引发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对社会治安和稳定带来挑战。
  有专家指出,在看到危机冲击的同时,也要看到带来的重大机遇:(1)以前未暴露出来的问题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都逐渐暴露出来,唤起政府部门和民众对这些问题的重新认识,有利于促改革,解决深层次问题;(2)进一步认识什么是现代市场经济,逼迫我们反思市场和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3)有可能为我国调整与世界经济、政治、外交格局,提供战略机遇;(4)是一次冲破利益集团格局的重要战略机遇。

应对金融危机需要着力处理好的重大关系

  1、 处理好短期保增长与中长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
  专家认为,当前各方高度关注短期保增长问题,而对中长期问题关注力度尚需加强。此次金融危机与我国全面转型交织在一起,双重压力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挑战,危机的影响不是短期而是中长期的,需要探索一条短期和中长期兼顾、标本兼治的新路子,既要注重短期政策调整,也要着力于中长期体制机制的创新。以改革的办法来应对危机,既能够保证短期救市的效果,又能够对长远发展提供一个制度保障。
  有专家指出,从中长期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以此为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创造所必需的一系列条件。而发展方式的转变,最关键的问题是形成以内需为基础的发展。另有专家提到,需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都很重要,有些条件下短期比长期重要,有时长期比短期重要,笼统谈哪个更重要很难,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 启动内需与扩大开放并重
  关于内需和外需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处理,有专家认为启动内需既是短期保增长的需要,也是长期调整的关键,但是当前我国外需下不去、内需起不来,外需过旺和我们的收入过低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有专家提出,当前应该继续支持扩大开放以应付危机。我国出口产品和进口产品在产品结构上相差甚大,降外需、扩内需操作比较困难,尤其是加工贸易很难转成内需;国际市场是经过长期努力开拓的,不能轻易放弃;东南亚、印度等国家在国际市场上与我们存在激烈竞争,不扩展外需的话将使我们失去许多市场;外需占GDP50%多的份额,国内市场也消化不了。所以,笼统讲将外需转为内需不现实。
  有专家认为,我国当前的问题不是外需过多,而是内需不足,去除政府消费部分,我国的消费率太低,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培育和完善国内市场,逐步扩大内需,让启动内需和扩大开放并重,双管齐下,共同应付危机。

  3、 扩大投资与着力解决民生相结合
  许多与会专家认为,当前危机下,由于缺乏安全网、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严重不健全,使危机引发的公众不安和社会动荡更加严重,就业、社保等民生问题在危机中更加凸显出来。政府在扩大投资、振兴产业同时,也要采取各项措施解决就业、社保等民生问题。
  有专家指出,以往加大投资是为了保GDP增长,而当前危机下加大投资主要是为了保就业、保民生。在扩大投资时,应注意投资方向,因为投资方向和容纳就业程度有很大的相关性,要注重对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第三产业的投入。现在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难以解决严重的就业问题。

  4、 着力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有专家指出,现在许多地方,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和解决眼前的问题上,对改革重视不够。面对危机,应着力处理好改革和发展的关系,把改革作为应对危机的根本举措,在深化改革中化解危机。

以“一揽子”改革破解危机难题

  1、 加快市场化改革
  加快市场化改革是破解金融危机的首要措施。有专家指出,服务行业能吸纳较多就业人数,要打破垄断,让更多民营企业能够进入服务行业,包括金融、电信、物流、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等。这可以成为长期改革和短期保增长、保就业的结合点。
  专家指出,加快产业转移是促进产业升级、应对危机的重要途径,但是产业的区域间转移存在诸多阻碍,譬如交通成本、产业配套、物流,转入地区的经营环境也可能造成转移企业的“水土不服”。因此,加快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经营环境的完善将是较长期内促进产业转移、加快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措施。
  有专家指出在金融危机中政府应该更注意保护生产力,允许企业使用裁员减薪、停产停工等常规措施,来帮助企业渡过经济的严冬。尤其是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较多,在国际上面临东南亚、印度等国的激烈竞争,政府要帮助外贸企业渡过危机,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下,存活下来的企业将是危机后促使经济迅速复苏的重要保证。
  有专家指出,启动农村消费重在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鼓励并支持发展以合作金融和政策金融为重点的农村普惠金融,加大对返乡农民工的金融服务力度。

  2、 加快社会体制改革
  有专家认为,要防止社会问题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反向传导,因此要以解决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为重点,积极开发新的就业岗位,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稳定与扩大就业机会,加大投入力度,尤其是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并加强劳动者权利保护力度。
  有专家指出,政府在危机中更应该关注社会各阶层的心理状态,分析危机对各阶层产生的危害和影响,尤其是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在我国劳动力中占16%左右,总数是1.2亿左右,是传统的消费群体和社会主导力量,对经济和政治都有较强的敏感性。当前公共政策出台要充分考虑社会心理因素,强化公众参与,提高政府公信力,注重稳定社会预期。
  有专家提出,要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为形成以消费为基础的发展方式提供支撑和保障。把强化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职能作为下一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投资力度,未来10年,初步建立一个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还有专家认为,未来5~10年,应当按照“完善体系、对接制度、提高水平、重点支持”的总体思路,逐步统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切实保障农民自身发展权益。以构建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统筹解决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不仅有利于启动农村大市场,还可以为农村土地流转、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完善乡村治理等多方面的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还有专家提到,要加快构建利益表达的多元化渠道,协调不同群体利益关系,为有效推进社会体制及相关领域改革创造条件。当前社会矛盾的主要特点是群体性的利益矛盾,要使用调整利益关系的方式来解决。应构建公共治理框架,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制度化水平。

  3、 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
  有专家指出,全球化和对外开放是历史发展趋势,我们不能因为这场国际性的危机而否认全球化和对外开放。扩大内需的同时,应该寻求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路径。稳定甚至加强外贸出口,保护跨国公司的合法发展,同时帮助本国外贸公司更好渡过危机。也有专家认为,我们现在碰到了一个机遇,全球未来的经济、金融格局正在演变,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参与。
  有专家提出,要加强国际经贸合作,积极应对和破除国际金融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中,应该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救援,推进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建和新规则制定,充分表达自身利益诉求,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维护国家利益。

在危机中加快推进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

  1、 全面加强政府在危机中的应对能力
  专家指出,要加强公众对政府救市的信任,除了经济政策本身的完善外,更重要的是政府自身行为的规范和自律,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应付危机需要提高政府的预见能力和科学化决策水平,加强政府的公信力和应对危机能力。

  2、 形成化解危机的合力
  政府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以加大公共服务投资为契机,放开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公共服务项目建设,鼓励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公益性社会组织在化解危机中发挥积极作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与社会积极性被充分调动的合力,以共同化解危机。

  3、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政府管理方式
  专家指出,政府在化解危机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化解危机需要政府的管制,但关键是政府该如何进行管制。要注意建立政府应对危机重大决策的民主程序,危机处理中广泛征求社会意见,进一步拓宽民主决策渠道,严格规范行政决策程序,推动科学决策;建立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和反应机制,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队伍,并加强对公众的危机教育;现有的干部考核机制造成了许多长期改革措施难以推行,应该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府问责制。

  4、 把降低行政成本作为应对危机的重大举措
  危机中的社会信心、市场信心与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直接相关,依赖于对政府反危机能力和效率的信心。政府要降低行政成本,带头增收节支,用实际行动积极应对危机,树立责任政府形象,将会明显提高各方面对政府的信赖度,并由此提振市场信心。在推进政府自身建设中,要以削减行政成本为重点,抓住“楼、车、会、人”等关键环节,严令危机中不得修建“楼堂馆所”,不再新增公务用车,减少机关招待费,严格控制会议数量与规模,严惩行政浪费、各种巧立名目的公款出国旅游和会议旅游等行为。

  5、 尽快建立高层次、综合性的改革协调机制
  与会专家指出,我国的改革任务远未完成,从当前改革的总体态势看,新阶段的改革是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结构性改革。同时,新阶段改革需要解决政策与体制、体制与体制之间、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之间的配套问题。新阶段的结构性改革,既涉及政策体系的创新,又涉及制度结构的变革,还涉及到包括政府部门利益、地方利益、企业利益在内的利益关系调整。为此,在中央层面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尤为重要。

  相关稿件
· 自主先行:公车改革迈出实质性一步 2009-03-05
· 个税改革重点不在提高起征点 2009-02-27
· 教育改革不是一个独立事件 2009-02-27
· 养老金“均贫”式改革或将引发提前退休潮 2009-02-27
· 户籍改革不能过于理想主义 2009-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