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以来,除了来自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压力,印度、阿根廷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频频向中国施压。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隆国强就建议“中国政府应该提前准备一份贸易报复的清单”,以应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的围攻(2月26日《新京报》)。
中国加入WTO后一直忍受着五花八门的贸易壁垒。绝对的自由贸易并不存在:发展中国家要暂时牺牲消费者利益保护幼稚工业提升竞争力,正如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所说的,比花钱买到便宜的商品更重要的是一个国家生产力的提升;发达国家也要通过“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维持竞争力。国际贸易更像一场跨国婚姻,尽管摩擦不断,但如果从心知肚明的唇枪舌剑发展到你来我往的拳打脚踢,结果必定是两败俱伤。 最近美国人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很多人指责奥巴马政府新一轮救市计划中的“购买美国货”条款,但正如世贸总干事拉米所言,“买美国货”并不违反世贸组织的相关义务。因为最终通过的条款确保了与美国签订《政府采购协议》的国家可以参与交通项目以外的政府采购竞标,这对于还没有加入《政府采购协议》的中国来说自然是“贸易保护”,但对于签订这个“诸边协议”的其他国家来说则是毫发无损,这就是合理的利用规则。 现行的WTO规则允许成员国利用其有关协议保护本国的利益,反击遭到的不公平待遇,这就为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以“公平贸易”为口实实行贸易保护留下了空间。无论是关税壁垒,还是反倾销和特保调查,以及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知识产权保护和劳工标准等新贸易保护主义手段都是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的现实。 多哈回合谈判的屡屡告吹已经表明,在WTO框架下的多边谈判费力不讨好,而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通过签署自由贸易区协定在区域内相互开放市场就成了次优的替代选择。截至2008年8月底,以自由贸易区为主的区域贸易安排已达213个,2007年以来,还出现了一批“重量级”的自贸协定,比如美国-韩国自贸协定、日本-东盟经济合作协定等。本月19日,日本与瑞士也在东京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目前,中国也与东盟、巴基斯坦、智利、新西兰和新加坡等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但与发达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的自由贸易协定还未破冰。 因此,作为一个拥有约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新兴大国,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全球经济危机的契机,以开放的心态缓解贸易摩擦,而不应闭关自守以邻为壑。更何况,与其纠缠于是否购买美国国债,还不如为企业提供适当额度的外汇,增加能源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或加快海外并购,这也相当于外储间接内用,既有利于缓解国际收支失衡,也是为下一轮能源紧张未雨绸缪。 2月24日,由商务部部长陈德铭率领的“中国贸易投资促进团”启程前往德国、瑞士、西班牙和英国采购机电产品的举措就是有益的尝试。由于此前中国有数次赴美大规模采购的传统,而这次率先赴欧盟地区团购,既给以往对中国施压最大的欧盟地区吃了一个宽心丸,也兵不血刃地给了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者一个警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