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规信贷资金何以会青睐股市
    2009-02-25    马红漫    来源:南方都市报

  此前有消息称,央行已会同各地银监局对银行新增信贷流向展开彻查,而项目贷款、票据融资是检查的重点。日前一位央行官员表示,上海方面并未截获违规资金入市的证据,但监管层对“是否有资金进入股市”的可能性判断,却是“有”大于“无”。

  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一直是资本市场资金监管的难题,上述官员颇为矛盾的表态再次印证了这一点。现实中,尽管监管部门能够查到信贷资金的确进入到企业账户,但其后这些资金被具体用于何处,监管的实际操作难度却非常大,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逐笔去落实追查才能够发挥效力。更何况现实中一些企业出于规避监管的考虑,甚至会通过签署虚假买卖合同来实现资金的转移,由于有合同单据的技术性“伪装”,对资金流向的监管就更加困难重重。
  正因为此,监管部门的官员才会一方面宣布没有查到违规资金入市的情况,但同时又表示违规资金入市的可能性很大。监管部门尴尬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实经济问题,那就是如何让致力于挽救经济衰退的资金发挥出积极政策效力,而不仅仅是唯投机主义至上。
  经济周期运行永远是有繁荣也有衰退,但单纯依靠经济体自身的调节往往会成本巨大。经济萧条时期,往往又是社会资金供给严重紧张的时刻,此时即便一些企业看到了长期投资机会,但却苦于没有流动性支持而作罢。其结果就是延长了经济衰退调整的时间,并不利于经济体的尽早复苏。正因为此,应对经济衰退必然需要得到银根放松的支持,需要调控部门释放流动性出来,但其后的问题就是,如果被释放的流动性不能够依照市场规则选择其流向,那么庞大的资金流动性就如同决堤洪水,反而可能给经济和资本市场运行造成冲击。
  以此立场来观察股市违规资金问题才是最为准确的。从去年开始,央行历经数次降息、调降存款准备金率,并开放了信贷投放规模的行政约束,诸多措施的累积效应终于在今年一月份达到了极致,当月新增贷款规模为1.6万亿元,创出了历史天量。但问题是,这些资金的流向却并非取决于市场经济的考量机制,而是具有鲜明的“跟政策”特征。很多调查报告显示,新增的信贷资金绝大多数都紧盯国有大型企业,紧盯“保增长”配套项目,甚至出现数家银行以各种利率优惠措施来争夺一个项目、一个企业的现象。而在追逐项目放贷过程中,“早放贷、早受益”成为商业银行的唯一原则,至于信贷风险则被暂时搁置到脑后。与之对应的却是,很多民营中小企业的信贷状况不仅没有因为流动性大环境改善而缓解,反而进一步被信贷机构所遗忘,社会资金配比失调问题显得愈发突出。
  结构失衡问题由此出现,短期信贷资金出现爆炸性激增,相应的投资项目却在平稳推进。那些被银行看重的实体经济根本无法吸纳爆发市的资金供给,其结果就是让集中释放的资金成了没头苍蝇,只能在四处乱撞中寻找暴利机会。股市恰因此而最终成为资金的上佳选择,毕竟对于寻找短期机会的社会资金而言,一个涨停板就足以归还两年的信贷资金利率,何乐而不为呢?
  据不完全统计,A股市场自最低点以来已经有两百家公司股价翻番,一百多家公司股价甚至超过了对应于股指6000点的位置。显然,以当下的经济形势与上市公司的业绩大幅下滑的状况看,根本无法支持股价的如此强势表现,庞大的“过江龙”资金在股市翻云覆雨,只会在短期内透支政策的利好和市场的信心,这并不利于资本市场的长期繁荣。
  股市暴涨行情的持续性存在疑问,同样,基于政策导向而带来的信贷资金增长的持续性也存在疑问。有报道显示,2月份的新增信贷规模将会大幅下降到5000亿元左右,因此需要我们关注的是,当政策引导的项目都不再缺少资金,央行所释放的流动性如何能够继续发挥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那些被边缘化的民营投资何时才能够得到流动性的青睐?事实上,如果这些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破解,实体经济吸纳资金的能力就会依旧问题重重,无处可去的信贷资金就仍然会选择股市作为栖息的领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