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再度紧急降息 勿须过度担忧通缩
    2008-12-24    作者:唐学鹏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跟此前的猜测合拍,央行3个月内第5次降息。央行宣布从12月23日起下调1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作相应调整)。另外,央行还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中国央行此次降息被认为是追随和配合日本和美国的此前降息行动。现在整个世界都一心一意地对付未来的通货紧缩。通货紧缩被认为是最凶恶的“敌人”,通缩所造成的那种“螺旋式的恶性循环”被认为将把经济拖到一个“无底”的深渊。即使现在有一些“短期防通缩、长期防通胀”的言论也仅仅是“点缀式”的。就像美联储在将利率降到近乎于零的时候,反复表达这是权宜之计,一旦经济好转就会快速将利率调升。但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即使经济已经好转,很多利益集团都会说“现在还没有彻底复苏,还应该继续保持零利率状态”,于是,原本是权宜之计被严重地“拖长”了,通缩(也许是预期层面的通缩)仅仅是一个短暂的插曲,通胀被怪异地反复延长,通胀永远是一个不肯隐没的主角。
  我们一直认为,通缩的“无底深渊式的危害”是一种臆想,但这种臆想的确堂而皇之地进入主流经济思想界,并构成“大萧条经济学”或者“日本衰退十年经济学”的可笑遗产。对我们而言,通缩是一个中性词,它既可以同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典型如美国21世纪初的经济增长形态)也可以和衰退联系在一起。就像通胀,它既可以跟增长相随,也可以跟衰退相伴。但是,在流行的“费雪教条”里面,通缩似乎永远是跟衰退伴随的,并深化下一步的衰退。
  实际上,不仅奥地利学派一直反感“费雪通缩教条”,一些中性立场的经济学家都怀疑这种流行教条的真实性。例如美国明尼苏达储备银行的经济学家Andrew Atkeson和Patrick Kehoe在顶尖杂志《美国经济评论》(AER,2004)上发表的论文《Deflation and Depression: Is There and Empirical Link?》就彻底否定了这种“通缩和衰退相关联”的教条。他们细心地搜集了17个国家(美国、法国等)100年的原始数据,以5年为时间单元来分析(消除短期的瑕疵),他们仅仅发现只有大萧条时期出现了“衰退和通缩”相联的关键证据,而其他90%的通缩事件并未导致衰退的跟随性出现,作者总结说,“从一个更广泛的历史上说,通缩和衰退联系是根本不存在的。那种认为通缩将连续性地产生恶性的衰退循环是错误的。”
  这种未来的通缩预期也是市场纠偏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奥地利学派的货币和经济周期框架中,货币是沿着权力链条“行走”的,它先被上游部门(钢铁、石化、房地产)所获得,利用当时的低价格扩大产能,然后再传递到下游(纺织、粮食),这个过程有两个重要的性质:一个是资源上游集聚,导致下游资源的离散,并促使下游在“资源缺乏”状态下获得提价权利(通胀成形),另一个是“转嫁”是否顺利。在经济泡沫没有破灭之前,上游对下游的“成本转嫁”是可以持续的。但如果经济泡沫破灭了,尤其是下游的需求出现大规模萎缩(海外订单),使得下游没有能力去“承担”被转嫁角色。于是,对上游产业的需求发生了“严重塌缩”,使得PPI突然以高于CPI的速度“坠落”。这可以非常圆满地解释中国经济失速的一些怪异的情节——例如仅占出口30%的轻工业(下游)在出口方面的增速下降(高于重工业的出口下降)竟然导致在工业增加值方面重工业比轻工业惨烈得多的下降。我们认为,这种“通缩”是市场有效的一个重要表现,它正在改善过去的经济失衡和错误的生产结构,它不需要被过度“指责”,也无需过度害怕。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