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创新比引进更重要
    2008-12-12    作者:徐殿龙    来源:经济参考报
  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上,日本和韩国花一块钱引进设备和技术,花5到10块钱来消化和创新,而我们是花一块钱引进技术,只花七分钱进行消化创新,差别太明显了。
  另一组数据是,我国大中型以上的企业,有技术开发机构的只有四分之一,有技术开发合同的有30%左右,也就是四分之三的企业连技术开发机构都没有,技术开发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在大中型企业里面只有0.75%。根据国外的经验,技术投入比例低于2%企业就要破产,低于3%意味着企业没有长期发展的能力。还有,目前我国90%以上的光纤制造装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和石油化工装备、70%的轿车制造、数控机床、纺织机械都被进口产品占领。
  长期以来我们重引进轻消化吸收,陷入了“引进-落后-引进”的循环,大量进口装备在养肥了跨国公司的同时,也削弱了本国的装备工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制造”的繁荣,依赖进口装备的局面还可能进一步加剧。
  多年来,我国一些行业、企业通过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力地推动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也应看到,由于一些企业重引进、轻消化,重数量、轻质量,造成不断重复引进和对国外技术的持续依赖,有的甚至陷入“引进——落伍——再引进——再落伍”的恶性循环,直接导致长期不能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为什么我们企业不愿意在技术开发和引进技术、消化创新上投入呢?究其原因,技术引进风险相对较小且见效快,而消化、吸收和创新的风险较大且周期较长,产生效益慢。对国外技术的持续依赖导致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不仅造成我国一些企业发展缓慢,而且还受制于外国企业,永远只有做 “学生”的资格。
  对于科技创新,长期以来,我们习惯更多地关注科研机构和大学,但近百年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真正起作用的技术几乎都来自企业。比如,通讯领域的贝尔实验室,汽车领域中的福特公司,飞机领域的波音和空客,化工领域中的杜邦和拜耳,机床领域中的西门子,计算机领域的IBM、英特尔、微软等。因此,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真正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
  无数事实表明,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科技水平,没有自主创新的能力,也就不可能在国际交往中赢得主动,受到尊重,也不会有真正平等的交流和合作。在尖端高科技领域,在国防科技领域,在最前沿的科学技术领域,在涉及商业利益的高新技术领域,一般来说,是不会有人把最先进的技术转让给你的。虽然市场可以换技术,但真正的核心技术、战略技术是换不来的。自主创新才是技术进步的根本保证。上海宝钢在投产不到20年的时间里就位列国际钢铁业第一方阵,成为中国竞争性行业和制造业中首批跻身世界500强的企业之一。他们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在成套设备引进之初便建立了自己的研发队伍,并在消化吸收中围绕战略产品和核心技术链不断自主创新,走出了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成功之路。
  相关稿件
· [市场观察]工作,并快乐着 2008-12-05
· 提倡快乐管理 2008-11-28
· 有快乐才有效率 2008-11-21
· 企业要有科学机遇观 2008-11-14
· “失败学”值得一学 2008-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