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经济萧条需要完善社会政策
    2008-11-03    作者:肖擎    来源:长江日报

  上月中旬,中国最大的玩具加工厂、位列全球第三的广东东莞合俊玩具厂倒闭,成为2008全球金融危机中沦陷的首批中国企业之一。近日,《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说,来自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统计已经表明,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

  一个企业结束其生命,带来的必然不只是经济问题,何况是6.7万家企业。这么多的企业掌握着多少资本,解决了多少人的就业问题,养活了多少人和他们的家庭?何况,企业倒闭所带来的影响不是静止的,而可能动态地扩散,那些与倒闭了的企业相关联的产业会因此受到影响,更多行业的从业人员,会因此而受到冲击。
  因此,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积极调整相关经济政策,让企业在困境中仍有生存下去的能力,是必须的。同时,为了不致使大量从业者因企业倒闭而生活困窘,劳动就业、生活保障等社会政策亦应适时做出调整。
  揆诸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次经济危机到来,经济问题都会放大为社会问题,很多的社会政策都要适时地作出调整,以激发社会活力,支撑社会信心。1929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依靠公共机构与公共资源缓解贫困,发展福利服务体系以解决失业和贫穷;1972年经济危机,欧洲一些国家也以有力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政策给失去职业和生活困难的人们提供相应的购买能力,唤起社会的有效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复苏。
  审视当下,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虽然良好,但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却不容小视,需要就此作出更加积极的应对。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很多积极的经济政策,借以维护金融和资本市场的稳定,但还要在社会保障方面加大力度。那些缺乏生活来源的人们如何才不至于被社会发展落下,我们需要有更多办法。各项社会政策,无论是社会保险计划,还是社会援助计划,需要给社会消费以坚强有力的信心。
  不论是从应对危机的临时状态,还是从经济发展自身而言,积极有效的社会政策已经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基础。中央提出要“促内需,保增长”,内需在哪里?除了一般性的消费需求,更包括对社会政策的强烈需求。这些需求包括人们对安全感、幸福感的需求,也包括期望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惠及自身,更包括借助完善的社会福利,可以化解生活的风险,对未来的安全预期可以稳固确立,这些需求在经济危机到来时,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用社会政策的成熟完善去巩固经济发展的基础,去实现国家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也要做得更多。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