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起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风暴目前正在快速向实体经济传导。作为产业链条较长,牵扯就业员岗位数量巨大,与能源、消费信心等多方面紧密相关的汽车业,较早地感受到叶落之寒是很自然的事。放眼全球车企,美国本土三巨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是本轮金融危机中受冲击最大的汽车企业,本土汽车消费需求锐减,现金流紧张,连续巨额亏损,高油耗产品背离市场需求,这一系列的打击使它们站在崩溃的边缘。 通用要卖悍马了、要卖办公楼了,福特卖了路虎和捷豹,马自达还不知会怎么样,克莱斯勒要和通用协商股权置换的“合并”事宜了,与此同时,三巨头向美国政府申请贷款以便完成产品转型的新闻也在全球汽车业引发争议:对丰田和大众们来说,这算不算不平等竞争呢?现在看,戴姆勒与克莱斯勒去年的“离婚”无疑是正确的。戴姆勒的抽身还算及时,否则,在今年的全球经济环境下,亏损的包袱将会变成无法拔脚的泥潭。 目前,似乎美系企业惟一的出路在于彼此联合,或者是与雷诺日产联盟等有意接受的企业换股求生。但是,这种危急关头的联合除了能暂时制造出产销量绝对全球第一的庞然大物,对解决企业长期积存的“内伤”作用不大。实际上,回首美系三巨头以及其他大汽车集团的发展史,不断地扩张和膨胀曾经是近几十年的主基调,汽车工业不断沿着集团化和国际化的路线发展,规模上去了,研发、制造等成本会下降,竞争力就会更强。在这种竞争思路和模式下,面对超级规模的汽车集团的竞争,你如果不跻身大集团之列,就无法应对压力,就有可能被别人吃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当年戴姆勒-奔驰公司与克莱斯勒采取了联合的对策。 但是,历史证明,仅仅完成联合并不等于脱离险境。如果无法在全球市场有效整合旗下各个品牌的优势资源,这些联合促成的汽车巨人还是无法获得真正的竞争力。对于鼎盛时的通用、福特们来说,旗下汽车品牌数不胜数,可是无法有效整合,并根据市场需求前瞻性地实现产品战略转型,这些品牌就成了贴在巨人肋骨上的肉,无法产生力量,最大的作用就是现金紧张时可以割肉变现。总之,大而不强的后果只能是在你倒下时发出的响声更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站在今天的车市环境下,回首去年底震撼中国汽车业的上南合作,我们也不难发现,对于南汽来说,如果仍然坚持门户之争、单打独斗,面对今后的困境可能很难熬过去。从这点来说,中国车市需要更多这样大手笔的整合。尤其是自主品牌阵营,今年销量受到的冲击最大,应当抓紧时间,打破地域门槛,进行大手笔的并购,利用联合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但是,自主品牌的整合同样要有实效,不能仅仅停留在联而不合的层面,要吸取国际上不成功并购的教训,切实打造出集团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否则,今天的整合可能会为明天埋下更大的生存危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