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蒙牛、伊利、光明等21家制奶企业的负责人向国家质检总局递交了质量安全承诺书,集体对社会承诺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对饮用过检出三聚氰胺奶制品的消费者,将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赔偿,并会对消费者由此造成的疾患负责。(9月21日《中国青年报》)
近来的奶粉事件在造成逾万婴幼儿住院治疗、令处于弱势的众多奶农严重受损的同时,也已对中国的民族品牌形成重创,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形象都因此蒙羞,就连那些代言明星也未能幸免。 品牌和形象和价值,其实最终都系于一点,那就是全力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企业也好政府也好代言人也好,其最终利益和消费者应该是完全一致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既然消费者的利益因为他们的过失而受到损害,他们就理应付出沉重代价,必须以实际行动弥补过失,企业、政府、明星都不能逃避责任。 这场人为的灾难性事件,让消费者看到了一个“大品牌也不能保障健康”的悲剧事实,给了迷信品牌、广告和资格认证的人以无情的嘲弄。虽有承诺“将按国家标准进行赔偿”,可是像笔者一样,已经喝了蒙牛和伊利很多年,在风波之前的“国家免检时期”,我怎么可能知道自己喝的牛奶有无含毒,又怎么可能去索取赔偿呢?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含有三聚氰胺的液态奶不可能全部集中在这次专项检测的几个批次。有关专家说,三聚氰胺达不到一定的摄入量是不会致病的。可是,我们要喝奶并不是仅仅要求它不会立即致病。任何推脱、遮掩和辩白,都不是维护品牌而是进一步伤害其价值,无助于重树消费者的信心。 一些品牌的公信力受损,究其原因,是因为价值错位。品牌赖以生存的是消费者的信任,而不是权威部门的认证或者广告明星的宣传。而“信任”是一个无价的易碎品,赢得信任很难,在击碎它之后想修复更难,即使付出百倍的代价也未必能够恢复如前。可是,有些行为主体却不珍惜苦心建造起来的品牌,以为牌子做大了,就可以不再把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放在首位了,就不再将消费者利益作为品牌的核心价值了。这是一些牌子倒掉或黯然失色的根本原因。 在为那么多还不了解这个世界的无辜受害的孩子落泪的同时,尽管不再像以前那么迷信品牌,但笔者依然为民族品牌的巨大损失感到痛心。要想重塑我们失落的品牌,惟有进行以消费者利益为核心的价值重建;要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惟有勇于担当、直面问题,不再遮掩、不再袒护。继石家庄三鹿之后,国家质检总局近日又撤销了内蒙古伊利、山西古城、青岛圣元这三家制奶企业的“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这无疑是维护品牌纯洁性、促进品牌价值重建的必受之痛。 民族品牌正当危急关头,已经没有退路。正像蒙牛董事长牛根生所承认的:“在危机面前,我们惟一的选择就是负起完全的责任。”为消费者、奶农、股民、经销商、自己负起责任,牛根生在蒙牛全体员工的大会上宣布:“如果这件事情处理得不好,我这个董事长将引咎辞职。”只有企业和行政部门都能负起完全的责任,只有消费者的利益重新地、真正地成为品牌核心价值,奶业民族品牌的复兴才有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