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利时代已经结束,房价理性回归已是大势所趋。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当然不是要把稍有下降的房价再“促”上去,而是应该利用这半年全国房产市场冷却之际,利用适当的政策调控,把房地产市场带入理性开发、理性经营、理性消费的良性循环轨道来。
西安市政府日前出台《关于恢复房地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2008年9月4日起至2009年12月31日,对市民购买商品住房按购房款总额分1.5%、1%、0.5%三个等级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同时将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相关税负优惠,希望促进房地产业在短期内得到恢复。(9月7日《新京报》)
对此轮房地产市场下滑采取恢复性措施,西安不是第一个。6月初,受汶川大地震影响较大的成都市出台对当地房地产业的十条扶持措施;8月初,厦门市和长沙市也分别出台购房优惠政策;8月底,河南也传出消息,为防止房地产销售持续回落,将在贷款、契税征收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新政策,让购房者得到更多实惠。 各地相继作出的这些动作,被媒体解读为是一种信号,表明一些地区在房地产市场上政策松动的迹象。在网络上,除了成都之外,其他各地政策都引发广泛质疑:有人认为,这种优惠政策令民众期待的“房价大落”难以出现;也有人认为,地产商们还是有足够的降价空间;更有人认为,这露骨地反映出一些政府最担心房价下跌。 原本“政府要不要救房市”的嘴仗,在现实面前似乎突然变得没有意义了———一些政府部门已经“下手”了,舆论该如何理解政府的作为,政府又该如何面对质疑的舆论呢? 不可否认,房地产业扮演着拉动经济、解决民生两大角色,因此有理由对房地产市场的剧烈波动保持高度警惕,紧抱不干预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则只会让大家一起跳河。但中国的房地产有其特殊性,此前十多年的一路高涨,为后市积累了尖锐的矛盾,也积累了深刻的民众不满,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要有所作为,必须保持基本的清醒。 其一,必须对当前的房地产整体状况有清晰的认识。8月29日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称,今年1-7月,中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5884亿元,同比增长30.9%。而随着银行中报陆续发布的数据显示,多数银行对房地产业的贷款余额环比均实现较快增长,房地产贷款平均增长11.34%,最快增幅高达48%,这些都说明房地产投资仍然保持较快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媒体上零星出现的“断供”极端问题,需要认真研判———不能有几个极端信息便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其二,必须着眼于长远的健康发展,而不是过于以房价的高低起落为目标。房市需要有信心,但在巨大需求依然存在的前提下,这个信心更多建立于政策的稳定规范与未来的可预期上,对房地产企业进行税费优惠,必须经过人大部门的慎重论证,如果简单地由政府部门作出,很容易形成行业不公。目前的经济低迷是多行业的,不能说只有对房地产商才最应该做到减税减费———促进经济的发展,显然不应该只着眼于单一的房地产业。 其三,民众希望有政府层面的补贴,但更需要来自制度层面的“大恩大惠”。从这个意义上审视问题,一方面,政府需要大力强化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公共政策的落地,大力开拓二手房市场的良性运作,给民众住房以市场竞争、公共福利等多层面供给,来满足不同经济条件群体的需求;另一方面,应该以有效的手段引导开发商积极应对当前的局面,对宏观调整、持续时间、市场情势及其未来变化有充分的考量,从而令一些开发民生地产楼盘而有资金压力的开发商能够因势就市,及时合理调整房价,以加快销售,加速资金回笼,抢先获得相对市场竞争优势,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这才是将有利于“多赢”的举措。 应该说,尽管国内房地产市场普遍出现了萧条的端倪,但离一些开发商所嚷嚷的“崩溃”仍然距离甚远。此外,对开发商来说,暴利时代已经结束,房价理性回归已是大势所趋。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当然不是要把稍有下降的房价再“促”上去,而是应该利用这半年全国房产市场冷却之际,利用适当的政策调控,把房地产市场带入理性开发、理性经营、理性消费的良性循环轨道来。 地产商不是存在过盲目过快投资的倾向吗?经销商不是存在盲目促销的问题吗?一些政府部门不是存在过分依赖开发商经营城市的不冷静之举吗?购房者不是存在“房价越高越抢着买,越低越不肯买”的不成熟心理吗?……如果说这些都是在房市供需失衡状态下造成的“市场非理性”的话,那么现在也该疏导一下,在“冷气”中实现全面的理性回归了吧?经历了十多年“只涨不降”的奇怪楼市,现在的趋冷是一种压力,却也未尝不是整个产业调整的一个机会,如果因错过一次难得的调整机会而累积起更大的泡沫,这必将为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埋下更大的隐患。所以,各地在采取“促进措施”的时候,不仅要有良好的出发点,更要对房市大局、调控落点、长远格局都有清醒的认识:不能说要给老百姓补贴的政策,就肯定是好政策,就一定科学,一定管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