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中国企业500强发布暨中国大企业高峰会8月30日落幕,上海企业(含注册地在沪的央企)入围此榜单的仅29席。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杜作为研究国内大企业的权威,多年来负责对公布榜单进行分析点评。去年500强发布及高峰会在武汉举行,杨教授在分析点评时曾坦言:在四大直辖市中,从2001年至2007年,只有上海没举办过500强大会,这说明上海的地位有所下降。杨杜教授说了实话。仅以2005年的榜单为例,入围的上海企业还有44家。当然,榜单并不说明上海企业做大、做强的总体现状,但却属一个无从回避的评价指标。 历次500强大会除发布企业500强主榜单外,还同时发布制造业和服务业500强两张次榜单。以2007年和2008年两张次榜单各自前100位作对比指标,选取先进制造业范畴内的上汽和上海电气作为评价样本,2007年上汽和上海电气分列第3和第18位,2008年则分别退至第4位和第20位。再选取金融服务业范畴的上海浦发银行为评价样本,2007年列第50位,2008年则退居前100位之后。 通过以上两类排位对比,我们不能不直言相告,从企业500强再到制造业和服务业500强,上海本地企业的相对优势都呈不断衰减状态。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中高端服务产业标志型企业,三张500强榜单中,上海在广电、文化出版业的龙头企业都无缘入围。而代表新型服务业态的电子商务类企业,沪企仍处于尴尬的空白。 2001年首届500强大会,议题集中于企业如何做大、做强。今次500强大会,议题已递进为做久、做获(收获)。所谓做获,就是树大还要结果多。若以此作为观察坐标之一,促进上海企业尤其是国企发展的思维方式,总体上还停留于做大的阶段,不仅离“做久”尤其是“做获”相距甚远,离“做强”都尚存距离。 若把500强视作地区之间竞争发展的成果展示标杆,那么很大程度上,尤其是今年的榜单发布之后,上海理当奋起直追。 上海素有危机意识,上海这几年一直在努力追赶。尤其是市委九届四次会议及前不久召开的全市党政负责干部会议上,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这一全局性课题,俞正声同志反复强调“上海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要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这是上海发展的根本出路和治本之道”。至上周,围绕支持企业搞活发展、支持优势产业、创造良好人才环境、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等四个主要方面,上海已打包颁行主要包括财税、融资政策,降低商务成本政策,国企重组政策,服务业发展政策,先进制造业扶持政策,人才激励政策,企业投资管理政策等等在内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倘若上述针对性极强,支持力度、覆盖范围、配套程度乃多年少见的政策举措能够迅速落地,上海奋起直追的外环境将比以往要宽松得多。 上海企业要在500强中占据与自身国内国际地位相称的席位,加快国企改革,把现有万亿元国资存量盘活,再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施以优质资产重组和资源配置,类似上汽、上海电气这类先进制造业的骨干企业才有可能获取源源不断的支持。此外,上海要消解在500强中所处的劣势,光做存量文章还不成。众所周知,大企业均由小企业发展而来,上海要壮“大”更需扶“小”,以上海自身的城市能级转型定位以及资源禀赋条件,上海须将六大重点发展产业内的高科技中小制造企业,以及中高端生产服务型企业如电子商务、高端创意和设计类中小企业作为孵化和培育未来500强的主要抓手。 “支持高新企业发展,是上海的重大课题”——继前往张江高科技园区调研并视察多家创业型中小高新企业之后,上周五,俞正声同志又主持召开在沪中小高新企业座谈会,就破解制约此类企业发展的政策瓶颈、法治瓶颈、融资瓶颈、知识产权保护瓶颈等关键环节,听取8位企业家的发言和要求。可以相信,围绕上海的“高”和“新”,致力于上海“联想”和上海“阿里巴巴”的培育和打造,相关的扶持政策及配套政策也会很快出台。 回顾上海发展历程,沪人从来不乏勇气与智慧,假以时日,代表上海分量、体现上海实力的大型沪企,终将重新强势跻身其在500强中所应该占有的席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