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I牛市中企业如何消费
    2008-08-14    作者:沈洪溥    来源:东方早报

  面对PPI继续扬升的趋势,有关各方应着力解决中小企业成本消化能力和盈利能力,避免企业亏损面伴随资源产品涨价而扩大

  最近十个月,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涨幅攀升,从3.2%持续到今年7月份的10%,已创出1996年以来最高涨幅。对此,学者纷纷表示PPI不会引致CPI(消费价格指数)走高,这无疑是顾虑到公众更关注消费物价水平的变动,出发点充满善意。但笔者以为,对PPI与CPI关系的判断不宜投放过多精力,更重要的是需要解决PPI的走向问题,毕竟,如果PPI继续创出新高,则意味着国内众多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成本压力,经济的微观活力将受到伤害。
  从近期数据关联性看,CPI变动在各样本时段都远较PPI更灵敏、易变,更具领先指标的特性。这与CPI的指标构成有关。PPI也有其独特的结构特点。由于资源产品价格在我国PPI中占据权重较大,加之国内资源产品、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正在酝酿。可以预期,今后一段时间内,CPI表现企稳、PPI继续创出新高的可能性更大。
  中国PPI波动特点还有别于其他国家。国内的工业品价格,特别是资源产品价格上涨相对国际市场表现滞后,与政府的价格指导措施,以及资源产业企业构成、价格形成等关系密切。在本轮国际市场能源、资源商品要素价格上涨初期,中国政府依靠已完成对上游资源产业控制的国有垄断企业较好地平抑了国内有关工业品价格,并通过让国企短期让利的方式化解价格上涨压力,但这也间接推迟了煤炭、成品油、电力等市场的均衡价格形成。
  随着商品牛市的延续,国家财政补贴渐不堪重负。于是,分阶段成品油、电、煤等资源产品价格改革方案试探性出台,初期改革措施即已拉动PPI快速上涨,这应被视作市场价格逐步复位的特征。随着国家经济总量扩张,依靠财政补贴分割国内、国际价格体系的做法确已难以为继,东南亚若干新兴市场国家在今年也在逐步放弃以财政收入补贴资源价格的政策。因此,从长期来看,只要中国国内的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继续深化,只要外围油品、煤炭等市场价格维持高位波动,PPI的反复走高也在预期之中。
  下一个问题是,国内多数企业为何无法受益于资源产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通过有进有退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国以资源、能源为代表的上游行业在资本规模、产业政策、销售渠道等早已形成或明或暗的垄断,国有大型与特大型企业于其中发挥着显而易见的主导作用。国内企业的多数分布在行业中下游,由企业家数众多所伴生的竞争度居高不下,导致与成本转移能力相关的产品议价能力难以生长显化。当利润空间在原料和产成品上下两方向遭受“市场力量”挤压,就会形成所谓“长不大、做不强”的窘境。而这也正是引发本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根源所在。
  面对PPI继续扬升的趋势,有关各方应着力解决中小企业成本消化能力和盈利能力,避免企业亏损面伴随资源产品涨价而扩大,进而导致城镇失业率失控的后果。政府还可以多角度强化政策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在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时期使“明补”剂量尽量充足,另一方面还可从货币、财税、产业等多方面综合平衡行业利益。少数企业吃肉、多数企业喝汤的平衡是非常脆弱的,下阶段PPI的扬升如果继续强化这种格局,将可能导致难以收拾的衰退后果。

  相关稿件
· 警惕PPI上涨削弱企业盈利能力 2008-08-13
· CPI与PPI相背考验宏调智慧 2008-08-13
· 采取措施控制PPI过快上涨 2008-08-12
· PPI依然高企 通胀压力未消 2008-08-12
· 8月PPI和CPI的剪刀差会继续扩大 2008-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