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PPI上涨削弱企业盈利能力
    2008-08-13    作者:陈波翀    来源:证券时报

  我国7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10%,首次达到两位数,为1996年以来最高点,超越了市场预期。过高的PPI对经济增长明显不利。不仅在于其可能向CPI传导,形成社会公众的通胀预期,还会削弱企业的盈利能力,对经济增长及就业均构成威胁。综合来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企业盈利预期进一步恶化。7月CPI为6.3%,但PPI较6月份上涨1.1个百分点,PPI与CPI倒挂的现象日趋明显。也就是说,企业的产品终端销售价格增速,甚至低于生产成本的增速水平,盈利空间无疑是被压缩的。从近几个月的情况看,倒挂现象已持续存在多月,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如此一来,对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期会大打折扣。

  其次,过度需求酿成苦果。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高速增长离不开扭曲的要素价格。不仅劳动力成本显著偏低,石油、电力、煤炭等资源和生产要素价格也被人为压低,甚至比国际价格折价50%左右。过低的要素价格,无疑会转化为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不仅刺激了外部需求,还会助长国内的浪费及过度消费。年初以来,人民币虽然经历了较大幅度的升值,但出口依然保持较快的增长,反映了扭曲的要素价格维系的外部需求的表面繁荣。数据显示,前7月累计出口8029.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2.6%。国内投资需求的旺盛,也与要素价格的低估有关。以至于在铁矿石谈判中,国内钢铁企业不得不接受60%以上的涨价幅度。从根源上来讲,还是过度需求引发的结构性价格上涨。比如,7月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就同比上涨31.0%。

  其三,价格体制改革刻不容缓。6月底,发改委宣布上调成品油出厂价1000元/吨,航空煤油1500元/吨,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提高了2.5分/千瓦时。上述措施无疑拉开了价格体制改革的序幕,但油电煤价格远未调整到位。国内外价差不仅提供了套利空间,还助推了因外部需求引发的对外补贴。价格管制最大的弊病就是打破了价格的传导机制,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上游行业因需求无限而价格节节攀升,而下游行业则因价格管制无法有效转嫁成本。经约6个月的周期之后,PPI传导至CPI,形成新的通胀因素。这也是在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中,燃料动力类、黑色金属材料类分别同比上涨30.1%和26.9%的原因。
  两位数的PPI绝非好事。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缓解PPI的压力,则很有可能为恶性通胀及经济衰退埋下后患。在“一保一控”的今天,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PPI,而应该与经济增长、充分就业、收支平衡、物价稳定等目标结合起来,花大力气控制PPI的快速增长。面对两位数的PPI,我们不能再等了。

  相关稿件
· “中小企业融资难”难在信息不对称 2008-08-13
· 别再让制造企业受夹板气 2008-08-13
· 浙江民营企业遭遇“成长的烦恼” 2008-08-12
· 最新统计数字显示:美国IT企业融资困难 2008-08-12
· 四川震后首家上市企业在深市挂牌 2008-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