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登公布的数据证明,大小非成为本轮中国股市下跌幅度世界第一的替罪羊。这让为大小非正名者松了一口气。
从7月21日起,“大小非”减持情况将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的网站上逐月进行披露。此举一箭数雕,既能增加信息披露透明度,又能对大小非减持公司形成潜在威慑,同时减少二级市场对于大小非减持的恐惧心理。
大小非减持数量远少于预期,本期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由股权分置改革累计产生的限售股份数量为4572.44亿股,已经解禁的部分为842.96亿股,占“大小非”总数的18.43%。在这部分股改限售股份中,其中累计减持为250.07亿股,占解禁股份的29.67%。今年6月当月解禁数为29.61亿股,其中当月减持数为4.51亿股。如果按照以10.2元/股的市场平均股价估算,减持所需资金共46亿元左右,折算成日均资金量仅为不到每日交易量的1%。 可以由此为大小非正名吗?恐怕不能。事实上,大小非已经成为限售股的代名词。 股民之所以害怕大小非,是因为大小非典型地体现了中国股市中存在同股不同价的弊端。作为原始股东、战略股东,享受一定程度的风险溢价是国际市场的常态,但如中国市场这样,流通股与限售股成本相差天悬地隔,这恐怕举世无双。金融机构限售股东成本通常在一元以下,通过送股、分红摊薄,成本更低,而我国公司IPO的发行市盈率偏高,这使上市公司的限售股东可以获得无风险收益。紫金矿业原始股东们的成本每股一毛钱,IPO发行价为7.13元,用脚趾头都能想像,限售股东所获得的厚利。 就算战略投资者为了控股权,抛售意愿不强,但战略投资者难道不愿意在不丧失控股权的情况下高抛低吸,尽赚无本收益?连美国银行都这么做,你怎么能保证其他限售股东都是“大好人”?对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而言,可怕的不是限售股股东抛多少,可怕的是被限售股股东卡住了咽喉,对资产定价权没有任何置喙余地。此时,流通股股东除了指望政府出台限制性措施,还有其他什么办法吗? 对一二级市场之间巨大的利益侵害视而不见,一味指责二级市场投资者没有市场意识,显然是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并且,以大小非为首的限售股不仅是个存量问题,更是增量问题。“大小非”并不仅仅指股改形成的限售股部分,还包括其他四部分:一是由IPO形成的,即按照相关规定,小股东锁定一年、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一致行动人锁定三年;二是由定向增发形成的限售三年的股份;三是高管持股的相关限售规定;四是上市公司IPO时战略投资者配售的限售股份。 这五类相加,目前共有1.4万亿股,并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的过程中。贺宛男女士曾经指出,新股上市继续带来上万亿股的天量非流通股,这导致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比例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日益悬殊。 2005年5月股改刚启动时,A股市场股份共计为6700亿股,其中流通股2100亿股,非流通股4600亿股,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比约为31:69。如今股改已基本结束,从第一批开始,解禁股也解了两年了,可在目前约17100多亿股A股中,流通股5100亿股,非流通股12000亿股,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比竟反而为30:70。 这样的数据对于流通股股东是个可怕的暗示,他们向一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输送将源源不断,没有穷期。所谓未来限售股份数量会越来越少,随着市场减持,规模会越来越小,不过是个画饼。即使拥有最粗壮的神经,对于这样的投资前景也不免战战兢兢。 可见,股民与一些学者反对、害怕大小非,并不是反对全流通,而是反对向一级市场的投资者进行明目张胆的利益输送,反对这种输送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负面因素。 承接大小非减持信息公开这一利好,希望有关方面再进一步,将信息披露的范围扩大到所有限售股,以便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的估值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但是,要从源头上解决这一恐慌心理,有关方面必须正视、承认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定价权割裂。政府已经动手限制上市公司高管无度的自我激励,对于股权激励实行了一系列限制政策,这一政策的内核是使一二级市场、使上市公司控制人与普通股东的利益趋向于一致。这一政策可以用于大小非政策,对于一级市场实行公允定价,防止一级市场的获利者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掘堤者。公平的市场要抓核心,一二级市场的定价的不公允就是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