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目前,全国660余家民营成品油批发企业,仅剩一百余家;45000多家民营零售加油站,已关门三分之一;一百多万就业人员已有数十万下岗失业。(《新闻晨报》7月21日)
自去年以来,有关民营油企的坏消息,可谓一个接着一个。先是全国90家民营油企纷纷屈辱地“卖身”外企,人们至今仍记忆犹新。接着,世界能源大亨们再次点燃收购民营油企狂潮,法国道达尔、韩国SK、LG公司,纷纷从沿海城市登陆,划出自己的石油流通势力范围。现在,民营油企犹如走到道路的尽头,它到底何去何从,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民营油企业成长,充满着艰辛和屈辱。1998年一个泾渭分明的分界岭,之前,民营油企与国有油企平起平坐,可以从炼油厂以出厂价买到油,利润相当可观。而之后,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横空出世,以及垄断地位的日益巩固,这让民营油企的经营每况愈下。
尽管在2005年2月17日国务院下达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36条),明确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行业和领域,加快进行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然而,三年多时间过去了,尽管有一定数量的民营企业已经进入了石油领域,但只能是流通领域的经营,他们所能获得的油源乃至下游产品,绝大多数只能来自于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国有公司,并受制于他们。而这些企业的生杀大权,也几乎掌握在这两家石油公司的手中。与此同时,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两大石油公司对民营石油企业的更是想尽办法限制和无情地排挤。
与此同时,非公制经济面前依旧横亘着“玻璃门”,导致其不能顺利“破门而入”。譬如说,去年1月1日起实施的《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该《办法》称,我国自2007年1月1日起将开放国内成品油批发经营权。从政策方向性上来看,僵化死板的政策终于有所松动。可是,从具体规定来讲,企业的油库容积须达到1万立方米、注册资金不少于3000万元人民币,如此高的“门槛”,令众多民营企业望而却步。2008年3月份,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又联合发布《关于民营成品油企业经营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两大集团采取收购、参股、联营等方式,加快推进对民营批发企业的重组,这更意味着,民营油企业将被石油巨头一点点残食掉。
在中外资巨头对民营油企双重夹击下,国内的民营油企好像由成年男人日渐变成了“侏儒男孩”:1998年时的3340家民营石油批发企业目前只剩下100家,民营加油站也从5.63万家锐减到3万家,民营油企每年上缴给国家的利税由原来的1000多亿元滑落至400多亿元。
记得在商务部一份报告中,提出了市场越开放产业越安全的观点,特别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其实,历史发展经验也告诉我们,哪个行业国家控制性强,哪个行业就短缺,甚至会很危险;哪个行业放开,就不短缺,也不会现任何险象。国外的经验同样证实了这一点,在美国,除了5大石油公司,还有四千家小公司都参与石油行业中,从而不缺油,韩国、日本等国家也都放开了。
显然,如果我国不打破民营油企面前的玻璃门,如果政府不除中石油、中石化等利益集团的干扰,如果国家不设置公平竞争的搏弈平台,放民营一条“生路”,民营油企全军覆没的一天很快就会降临。很难想象,一个石油消费位居世界“榜眼”位置的市场,没有了民营油企的踊跃参与,这不仅一种悲哀,更会对中国能源战略构成潜在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