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工业企业利润数据。1-5月份我国工业企业利润由高位回落,增幅显著下降,衡量工业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税前利润率同样下滑。我们认为,我国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放缓和利润率下滑基本能确认,延续多年的高增长、高盈利难以持续。我们应高度关注未来进一步影响工业企业利润的因素,分析工业企业利润下滑对银行业的影响,防止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反弹。
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明显下降
整个工业利润增幅放缓。2008年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18.4万亿元,同比增长29.3%,较上年同期上升1.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0944亿元,同比增长20.9%,较2008年1-2月份的16.5%有所回升,但显著低于上年同期的42.1%和上年1-11月的36.7%,利润增幅明显下降。
工业企业税前利润率大范围下降。2008年1-5月份制造业、电力和整个工业的税前利润率分别是4.76%、1.64%和5.96%,较今年1-2月份分别上升0.52%、下降0.45%和上升0.39%,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0.45%、4.76%和0.39%,较上年11月份分别下降0.48%、5.48%和0.52%。虽然2008年1-5月份我国工业企业利润较今年1-2月份有所上升,但较上年同期和上年1-11月份都有明显下滑。2008年1-5月份,我国39个工业行业中税前利润率较2007年1-11月份下降的有26个行业,较2007年1-5月份下降的有20个行业,较今年1-2月份下降的有10个行业,我国工业企业利润率大范围下滑。目前基本可确认我国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趋缓和利润率下滑。
不同工业行业利润增长特点。2008年1-5月份,我国不同工业行业利润增速分化进一步加剧,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持续巨额亏损,由1-2月份亏损206亿元扩大到443亿元,电力和化纤行业利润增幅分别下降至-74%和-26.8%,较1-2月份增幅-60.9%和-5.5%进一步下滑。但是,黑色金属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开采、建材、农副食品加工业和医药等行业利润增幅分别达到219%、98%、54%、51%、59%和45%,其中黑色金属开采和建材连续两年利润增幅超过50%,保持高速增长。
不同行业利润分析
上中下游行业利润持续分化。需求下降、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和成本上升等因素对上中下游行业的影响差异性较大,2008年1-5月份,上游行业利润持续增长,中游行业利润增长有所反弹,下游行业利润增幅略有下降。
上游行业处于产业链最上端,定价能力强,其利润维持高速增长。中游行业中的钢铁、机械加工等行业属于国民经济基础性行业,拥有一定的定价能力,随着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持续上升,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有所回落,2008年5月份PPI超过CPI,两者间差额转为正值,中游行业价格转移能力逐步增强,利润有所反弹。下游行业拥有稳定的销售市场,较强的定价权,利润维持在较高增长水平,但国家采取多种措施控制CPI,食品等行业价格涨幅逐步回落,2008年5月份CPI环比下降0.8个百分点,下游行业利润略有下降。
能源行业利润持续下滑。能源行业主要包括石油开采、石油加工、煤炭和电力4大行业,整个能源行业利润增长率持续下滑,2008年1-5月份利润增长率为-7.34%,延续着1-2月份负增长态势。今年以来,石油和煤炭价格持续暴涨,而我国对成品油和电价实行价格管制,导致能源行业内部利润冰火两重天,分化现象非常严重,其内部上游行业石油开采业和煤炭业利润保持高速增长,下游行业石油加工业出现巨额亏损,电力行业增幅大幅下滑。
按照2008年6月18日的价格水平,新加坡汽油和柴油换算成完税后的人民币价格每吨分别是10534元和10788元,而国内的汽油和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是4980元和4520元,汽油和柴油国内外价格差距达到5554元和6268元,国内外成品油价格严重倒挂。今年6月底国际原油价格突破140美元/桶,预计6月份我国石油加工业亏损额仍将扩大。
关键原材料行业利润难现高增长。关键原材料行业主要包括黑色金属开采业、有色金属开采业、非金属开采业、黑色金属加工业、有色金属加工业和非金属加工业6大行业,该6大行业利润增长持续下滑,但保持在较高水平,2008年1-5月份利润增长31%,较今年1-2月份22%的水平有明显提高,但较上年同期74%的水平仍是大幅度下降。今年5月份,关键原材料行业利润内部分化开始显现,黑色金属开采业、非金属开采业和非金属加工业利润继续保持高位增长,黑色金属加工业利润小幅反弹,有色金属开采和加工业利润均大幅下滑。
我国进口铁矿石价格在经历2005、2006、2007年分别上涨71.5%、19%和9.5%后,2008年再度上涨65%以上,导致我国黑色金属开采业利润剧增,2008年1-5月份利润增长214%,分别高于同期和今年1-2月份80%和203%的水平。同时,钢铁和建材作为垄断性较强的行业,对其下游机械制造和房地产等行业具有一定的定价能力,今年以来多次提高销售价格,2008年1-5月份黑色金属加工业利润增长26%,较1-2月份12%有明显提高,利润增长有所回升,非金属加工业利润增长保持50%以上。但由于这6大行业均属于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属于国家重点控制类行业,随着今年6月底成品油和电力价格上调,该类行业环境防治成本和燃料动力成本将大幅提高,其利润增幅将难现持续高增长态势。
出口型行业利润下滑有所减缓。今年以来我国出口企业虽然面临外部需求下降、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和成本上升等多个因素影响,但出口商品总额增幅保持在30%左右,2008年1-5月份出口商品总额增长28.1%,与上年同期水平基本持平。我国前10大出口行业出口额占我国整个出口总额约75%,是我国主要出口行业,2007年以后主要出口型行业利润增幅有所回落,2008年1-5月份利润增长下滑至33.2%,较上年同期50%的水平明显下降,但与今年1-2月份基本持平,该行业利润增幅下滑势头有所减缓。
工业利润变化对银行业的影响
工业企业是我国银行业的主要客户,对工业企业贷款约占我国银行业整个贷款的40%,工业企业经营状况与银行业信用风险高度相关。
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影响着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会引起社会经济诸多因素的变化。我们应高度关注未来进一步影响企业利润的因素,防止工业企业利润继续下滑对银行业盈利能力产生重大影响,防止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反弹,并借以提升银行风险管理,提高抗风险能力。
成品油和电力价格管制将逐步放开,能源价格还会调整。考虑到国际原油价格仍不断创新高,国际成品油价格已突破140美元/桶,国内外成品油价格倒挂现象严重,炼油企业巨额亏损,以及煤炭价格持续暴涨,电力企业利润大幅下滑,普遍亏损,国内部分省份出现“油荒”和电煤告急,这已经开始影响到工业企业和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需求。政府不得不在控制通胀和保障国民经济正常运转间抉择。
2008年6月20日我国汽油和柴油出厂价较2005年初分别提高了72.8%和82.8%,而同期国际市场成品油价格暴涨,新加坡汽油和柴油市场价格分别上升223.3%和243.6%,纽约汽油和柴油市场价格分别上升186.1%和220.7%,我国目前成品油价格水平以及近年来成品油价格调整幅度均远远落后于国际市场,虽然本次上调成品油价格有利于缩小石油加工业的亏损额,但难以改变其持续大幅亏损的局面。
我们认为,为健全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成品油和电力价格还会调整,价格管制将逐步放开。能源价格调整会逐步提升能源行业盈利能力,但将增加其他工业企业经济成本,仅考虑今年6月底成品油价格和电价上调,预计两项合计今年给其他工业企业增加成本约1568亿元,这将削弱工业企业利润空间,引起工业企业进一步分化。从中长期看,能源价格的调整将有利于经济实体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可提高工业企业利润。
节能政策力度将加大,降低资源型行业比重。根据主要发达国家减少能源消耗的经验,能源消耗降低与原油价格密切相关,且呈反比例变动。纵观国际原油价格变化的历史,原油价格主要发生过三次爆炸式增长,即1973-1974年、1979-1980年以及2003年以来本轮持续上涨,第一次原油价格从1973年的3.29美元/桶上涨到1974年的11.58美元/桶,第二次原油价格从1978年的14.02美元/桶上涨到1979年的31.61美元/桶,涨幅分别达到252%和125%。这段时间内,美国每千美元GDP能源消耗由1975年的418千克标准原油下降到1990年的273千克标准原油,下降幅度达到53%,而日本每千美元GDP能源消耗由1975年的217千克标准原油下降到1990年的152千克标准原油,下降幅度43%。
2003年以来原油价格持续上涨,2007年原油平均价格达到72.39美元/桶,较2003年的28.83美元/桶上涨了151%,根据美国和日本的经验,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应该大幅下降。但实际情况是,2002年以来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不降反升,2002-2004年我国每千美元GDP能源消耗分别为206千克标准原油、214千克标准原油和226千克标准原油,2004年我国每千美元GDP能源消耗较日本、美国、欧洲和全球平均水平分别高出47%、4%、14%和8%。这主要原因是我国实施成品油价格管制,不断上涨的原油价格不能有效及时地传递到实体经济中,能源价格被低估。除了放开成品油和电力价格管制外,我国可能更加积极出台能源节约政策,促使单位GDP能耗不断下降,由此可能进一步增加工业企业经营成本,资源型行业比重将下降,进一步影响工业企业利润下降。
工业企业财务费用增速将居高不下。2007年我国连续6次加息,2007年底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较年初上升了22%,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达到7.47%,创近10年新高。2008年1-5月份整个工业企业财务费用增幅达到30.8%,增速超过利润总额增长率,财务费用占利润总额比例远远高于当期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利率政策已对工业企业产生较大影响。
今年以来,包括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石油出口国家在内的世界上多数国家开始为国内高通胀而忧心忡忡。为了对付通货膨胀,全球进入新一轮加息周期:美国自今年4月30日以来暂停减息;2008年7月3日欧元区再融资利率再次上调0.25个百分点,达到4.25%;瑞典、挪威、俄罗斯、巴西、菲律宾、印尼、越南、澳大利亚等国今年以来也均采取加息措施。今年以来我国连续6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已达到17.5%的历史高点,法定存款准备金上调空间已较有限,但由于通货膨胀压力仍较大,我国加息周期仍未结束,预期今年可能再加息1次。高位的利率水平将导致我国工业企业财务费用持续增加,财务费用增长率难以大幅下降。
笔者认为,工业企业利润下降会对银行业产生以下影响:
银行信用风险增加,不良率可能反弹。银行是一个长周期行业,其盈利状况伴随着宏观经济的周期而波动。一般来说,当经济发展处于扩张时期,经济增速加快,企业盈利能力提高,偿债能力增强,银行的资产质量普遍好转,信用成本降低,不良贷款率下降;而当经济发展处于紧缩时期,大多数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盈利水平下降,无法按期偿还债务,银行逾期贷款增多,企业信用风险增加,不良贷款率上升。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率连续5年超过两位数,工业企业利润增幅保持30%以上,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均持续下降。但是2008年以来我国工业企业利润增幅显著下滑,银行业信用风险增加,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反弹压力加大。
首先,关注类贷款向不良贷款迁移的可能性加大。目前虽然我国银行业不良率较低,但关注类贷款余额较大,关注类贷款占总贷款比例较高,如工行、建行和中行分别达到5.72%、7.14%和5.26%。随着工业企业利润下滑,关注类贷款向不良贷款迁移的可能性加大,引起不良率反弹。
其次,银行业发放贷款增速放缓,不良率可能反弹。近年我国银行业贷款增速较快,截至2008年3月底,我国银行业贷款总额达到29.4万亿元,较2003年底增加12.4万亿元,增长了73%,平均增长达到约16%,不良贷款余额减少了8588亿元,下降41%。在贷款总额高速增长而不良贷款余额下降幅度相对较小的情况下,我国银行不良率仍表现为快速下降。一旦工业企业利润下滑,企业融资需求减退,银行业贷款增速放缓,不良率反弹压力将增大。
银行业盈利能力面临挑战。2007年央行连续6次加息,贷款基准利率不断上升,同时由于2007年以来连续两年信贷额度控制,银行在贷款供需关系中谈判能力明显提高,其实际贷款利率上浮比重较大,银行业净利差和净息差也不断攀升。但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工业企业利润开始下滑,我国银行业盈利能力面临挑战。
首先,目前我国1年期平均贷款利率已高达约9%,企业权衡资金成本和盈利状况,其贷款需求减弱,即使考虑到今年下半年再加息一次,银行贷款利率上浮的空间已不大,银行净利差和净息差将逐步回落;其次,在信贷规模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近年银行业通过调整贷款期限结构,增加1-3年期贷款比例,借以提高贷款利率水平增加利息收入,但随着工业企业利润下滑,其固定资产投资热情减退,中长期贷款需求也将减弱;第三,2008年以来工业企业出现利润下滑等基本面变化,资本市场深度长时间调整,上证指数下跌超过50%,沪深股票市值缩水了近一半,日均交易量同比下降近4%,新基金发行销售业绩萎缩,导致商业银行代销基金等中间业务收入大幅下滑,居民储蓄存款重新定期化,增加了银行资金成本。
谨慎面对资产质量下降后对银行财务的影响。银行抗风险能力与盈利水平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有密切关系,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利润高速增长,其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普遍提高较快,基本达到100%的水平。但近年来我国银行资产质量存在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关注类贷款比重较大,二是不良率偏低,一旦关注类贷款向不良贷款迁移或者盈利能力下降,会对银行财务造成较大的冲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我国13家上市银行不良率约1%-3%,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约100%-200%,当不良率反弹到约5%左右,不良贷款拨备将全部耗尽。
考虑关注类向不良贷款迁移的因素,根据2007年底数据,如果关注类贷款全部迁移至不良贷款,现有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将下降至约50%,其中工行、建行和中行将分别下降至33.6%、28.4%和41.1%。
银行业净利润对不良贷款敏感度较高。对2007年底13家上市银行数据进行敏感性测试,13家银行贷款总额合计13.5万亿元,净利润合计2670.6亿元,如果不良贷款反弹1%,假设不良贷款计提拨备平均比例为50%,银行业净利润约25%被侵蚀。可见一旦不良率反弹,银行业利润增幅将大幅下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