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这个只有做多才能获利的证券市场,突然进入长期杀跌的境况,原因无外两点:一曰信心崩溃,二曰比价高估。
信心是怎样崩溃的?今天的市场信心低落确实来自投资者对宏观经济的感性认识。当国际原油价格反复飙升、国内燃油价格开始接轨,投资者看到了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的前景;当人民币反复升值、美元反复贬值,投资者看到了企业出口订单萎缩的前景…… 尽管外推式预期并非足够精细,但确实不能简单指责市场抛售行为不够理性。随着二季度报表的公布,上市公司业绩较去年同期出现下滑的现实已越来越清晰。正常的投资者是厌恶风险的,懂政策、懂经济,投资者的信心消退完全是市场合理的反应,恰表明了中国投资者水平的提升,而不是相反。 如果说信心涨落带有颇大的主观性。那么比价的高估,则可能更多地来自其他非市场因素。 决定比价或估值高低,无非两个标准:其一是内外标准,看内地与海外市场价格孰高,同股同权,价格也必然趋向接轨;其二取决于内地市场的持股成本分布,如不同股东持股价格差距过大,也容易引发估值分歧。 内外的价格差确实存在,内地投资者对此仍完全无能为力。除去少数几家“A+H”同步发行的“创新样板”外,至今多数两地乃至三地公司股票“海归”,都是让内地投资者直接“输在起跑线”上,这不是温情脉脉的“省亲”而是赤裸裸的“抢劫”。 股权分置改革本意在拉近非流通股大股东和流通股小股东之间的成本差距,借此提升二级市场话语权。但就股改前的非流通股价格和其占比而言,流行的“十送三”对价安排并未能根除大小股东的利益不对等。这样,当“大小非”解禁时,出于成本仍然悬殊形成的巨大利润诱惑,抛售汹涌自然毫不令人奇怪。在面对“股改”如此之好的历史性改变良机时,二级市场人为的“红利效应”幻象和“避免国资流失”的口号,影响了投资者判断———当别人塞给我们一颗黄油球的时候,太多的人忘记了我们本来要的是巧克力。 在外部环境仍充满确定的时点,当尽快出台政策以彻底解决内在矛盾和问题才是“完全可以实现稳定健康发展”的保证。 平心而论,现时救市的方法仍有很多,可抑制大小非减持,可强制公司到点分红,可打击市场操纵,可规范机构投资者,但是,投资者需要的只怕并不是苍白的喊话或空洞的许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