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宝钢与力拓就08年度PB粉矿、杨迪粉矿和PB块矿基准价格达成了一致。谈判结果是,PB粉矿、杨迪粉矿、PB块矿价格将在07年基础上分别上涨79.88%、79.88%和96.5%。业内人士表示,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国内钢铁企业的成本,有可能进一步推高CPI。(6月24日《人民网》)
对方要求涨价的态度十分强硬,坚决不按国际惯例办事,最终结果是PB粉矿、杨迪粉矿、PB块矿价格将在07年基础上分别上涨79.88%、79.88%和96.5%,这样的谈判结果,总不能算是“双赢”吧,说宝钢在与澳大利亚方的谈判中“败北”也不算过分吧。
事实上,把整个企业最重要的原材料供应“从属”于一、二个国家或一、二个产区,在价格问题上没有发言权、受制于人,这是必然的结果。
作为“文革”以后最早确定的投资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工业建设项目,宝钢当时的备选地址有三处,上海的宝山、浙江的宁波、江苏的连云港。把这一项目确定在沿海港口城市,除了项目自身的特点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此前已与澳大利亚达成协议,由澳大利亚提供生产所需要的矿石。
选择澳大利亚为矿石供应国,并不是一个错误的决策,一方面,澳大利亚的矿石是公认的“富矿”,品位较高,质量较好;另一方面,澳大利亚是一个沿海国家,海运当然比其他运输方式更便宜、更节约成本。
问题在于,把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特大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完全“从属”于一个国家、一个产区,从企业诞生之日起,可能就已经埋下了“断奶”和“奶价”风险。尽管当时也有专家提醒,但是,却并没有引起决策层的重视。
此前的二十多年,由于世界铁矿石市场一直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因此,铁矿石的价格也一直比较平稳,澳大利亚方一直没有在铁矿石的价格上给宝钢造成多大的麻烦、形成多大的压力,中国在铁矿石供应上没有定价话语权的矛盾也一直没有暴露。但是,近两年来,随着铁矿石的变“俏”,铁矿石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定价话语权和供应渠道过于单一的矛盾终于爆发了。尽管我国有关部门、企业使尽了浑身解数,但是,在谈判中还是节节败退,一次又一次地作出退让。因为,不提高“奶价”就意味着“断奶”,不退让就面临停产的危险。
供大于求,求者的天下;供不应求,供者的天下,这就是价值规律。宝钢在铁矿石价格问题上出现今天这样的局面,不是偶然的,澳大利亚方在铁矿石涨价问题上的强硬态度,却是必然的。
需要我们反思的是,在这一问题上,有关部门与企业有没有过居安思危?有没有想到铁矿石市场会有供不应求的一天?有没有想过“吊死在一棵大树”上的危险?有没有考虑开辟新的供货渠道?不然,为什么会在与澳大利亚方的谈判中如此被动呢?为什么按照国际惯例,日本新日铁与淡水河谷达成的铁矿石价格,没有成为宝钢与澳大利亚方谈判的基准价格呢?甚至宝钢与淡水河谷的价格也未能成为此次谈判的基础呢?
你心甘情愿地“屈从”于一个国家、一个产区,那么,就得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个国家、这个产区提出的一切条件,就得心甘情愿地放弃一切权力,这就是现实。
业内人士说,中国正在不断开辟新的铁矿石进口渠道,今年或许只是铁矿石供应商最后的丰盛晚宴。也许是这样,但是,对宝钢来说,这顿“晚宴”的代价也似乎太大了些。
想想也有趣,国内的许多垄断企业,在与老百姓“争”利时,往往以国际惯例为借口,要求涨价、提高收费标准等。但是,到了国际市场,我们的企业却被国际惯例“打”得鼻青眼肿,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反思吗?如果我们能够早点做些准备,早点就开辟更多的新的供货渠道,在与澳大利亚方的谈判中还会这么被动吗?澳大利亚方还会态度如此强硬地不按“国际惯例”办事吗?
当然,这样的问题也不只在宝钢一家身上发生过,也不仅仅在与澳大利亚方的谈判中发生过,很多方面都曾经出现过类似问题。譬如外贸出口,一些地区由于一味地强调出口,特别是向美国出口,在美元大幅贬值的情况下,后果怎样,也许只有这些地区和企业自己清楚。
试想,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企业,没有高瞻远瞩的战略视野、没有居安思危的发展理念,又如何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立于不败之地呢?又如何能够做到运筹帷幄呢?
现在的关键是,面对出现的问题,我们到底吸取了多少教训,采取了什么样的预防措施。否则,谁又能保证我们不会继续摔跤、继续跌跟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