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统计了2007年年报信息后,深交所日前发布了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2007年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分析。在155家披露数据的公司中,75%的企业募资使用情况与承诺的投入进度不符,资金使用进度平均仅为68.34%。为此,有业内人士将这一现象解读为“75%中小板上市公司囤钱不用”。
根据深交所的解释,多家公司募资实际投入进度与承诺不符,主要原因包括承诺时间与会计年度存在差异、投资项目土地手续繁杂、项目研发周期长等原因。所以,将这一现象完全解读为“75%中小板上市公司囤钱不用”未免有失偏颇。不过,上市公司募资使用上问题较多却是客观事实。 比如,根据深交所的分析报告,部分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变更比例较高,有9家公司变更比例达到50%以上。同时,有16家公司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金额超过1亿元,24家公司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次数在2次以上。此外,部分上市公司募集资金项目虽已达产,但实现的效益却很差。如云南盐化(002053行情,股吧)募集资金项目未达到预期收益,2007年募集资金项目实现收益为-1889.63万元,反成了企业亏损之源。 实际上,上市公司囤钱不用等募资管理方面的问题,并不仅仅只是局限于中小板,它同样也存在于主板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应予以高度的重视。 首先,它反映出来的是上市公司的诚信问题。募集资金的使用进度与承诺不符,这明显就是对投资者的失信。一个企业如果连最基本的信用都不信守了,那么,这样的企业又如何取信于投资者,取信于社会呢? 其次,它势必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投资者把资金投向一家公司,就是希望该公司能够用好这笔资金,为企业也为投资者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但企业的募集资金不能按承诺的进度与项目投放,这势必影响公司的效益提高。而至于有的公司,募资项目甚至出现负收益,这更是对投资者不负责任的行为。 而之所以会出现上市公司囤钱不用的现象,显然与目前的新股发行制度所存在的严重弊端有关。它至少可以说明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发审委把关不严,甚至渎职。目前的新股发行,发行公司都是要经过发审委的审核把关的。但经过发审委审核把关的发行公司,募集资金后却在募资的使用上连连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不能不令人对发审委的把关表示怀疑。莫非我们的发审委就只是“聋子的耳朵”,仅仅只是一个摆设? 第二,融资额度的把握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无人把关,任凭上市公司捞取,能捞多少是多少。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发行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上注明的所需资金本来不是很大,但在实际融资时,融资额度却是远远超出了预定金额。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存在很久了。如2000年闽东电力(000993行情,股吧)发行之时,原定募集资金4.58亿元左右,但最后实际募资11.5亿元,超过预定募资金额的两倍。又如今年发行的紫金矿业(601899行情,股吧),募集资金所投资的8个项目预计需要资金约49.16亿元,而紫金矿业A股发行的募集资金规模高达99.82亿元,多募集了50亿元。这些多募集的资金自然就被上市公司“囤积”起来了。 第三,反映出上市公司发股动机的不纯洁,把股市当成了“提款机”。股市里的钱不圈白不圈,白圈谁不圈?因此,先把股市里的钱圈进来再说,这样也就造成了一些上市公司的“囤钱”。如果上市公司只是根据需要来融资,又哪来的钱囤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