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日前对5.8万个公共泊位进行网上和现场公示,这些设置在道路两旁和公共空地上(包括西湖景区内)的泊位,到底设置得合不合理,由市民说了算。5天后,杭州市交警支队将根据市民的意见,以赞成票超过50%的原则来决定是否批准设置。据悉,这是杭州市为解决停车难问题实施停车“新政”的第一步。此后,杭州将原则上取消所有公共泊位的停车收费,原本西湖边每个泊位每小时20元的收费标准也将成为历史,小区停车也将大幅降价。据悉,该停车“新政”有望7月1日起实施。(见6月3日《法制日报》)
消息中没有提及这项“新政”汲取民意环节的具体程序,也无法了解超过50%的赞成票是怎样计算出来的。不过,如果这个程序没有问题,如果这项决策真的是完全尊重民意的结果,那么我要说,杭州市的官员们在如何降低决策风险上,干了一件非常聪明的事,且无论这项决策执行后的结局如何。 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决策集中了公众的智慧。公众对停车难现象有更深刻的感受,对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更有积极性和真知灼见,因此,这样的决策失误的几率一定会很小。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后,如果管理部门或多数市民都认为这项改革是错的,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那么,官员们也不必为这个失误负责,因为这本来是多数公众的意志,公众当然不会因这件事抱怨有关部门“拍脑袋决策”,不会怀疑某些官员当初是为了袒护某个群体,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当初考虑不周,自己的错误看法导致了政府决策上的失误。 既然官员们不必为失误负责,当初参与决策的官员们也就不会因面子上过不去而拖着不纠正这个失误,更不会一错到底。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决策失误不会引发社会矛盾,不会撕裂公众与政府的感情,社会管理的成本会大大降低,公众也有了当家做主的感受,社会民主的氛围也更加浓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