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主席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曾强调:我们要认真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方法,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建设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丰厚的资源和持续发展的后劲。这里所讲的“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即“全方位军民融合”。“全方位军民融合”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指一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在经济、科技、教育、服务保障、动员等各个方面逐步走向融合的过程和状态。其中,“军民融合”是这一概念的内涵。融合是指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军民融合”就是军与民合成一体,它所反映的是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质的规定性。“全方位”是这一概念的外延,它所反映的是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二者进行融合的范围,即强调二者的融合不是某一个方面的融合,而是包括经济、科技、教育、服务保障等各个方面的融合。 积极推进全方位军民融合建设,彻底改变过去军民分体化建设模式,把国防建设深深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具有其客观必然性。
军民融合建设是当代高新技术发展和战争形态变化的必然要求
当代计算机和信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都是军民两用技术,既可应用于军事装备的科研和生产,也可用于民用装备的科研和生产。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上,军民没有必要各搞一套,而应建立军民融合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工业基础体系。另外,信息化战争使作战空间日益拓展,同时又广泛实施精确打击,这就使整个国家已无前后方之分。只有把军事科研和生产寓于民用科研和生产之中,做到军民融合,才能适应这一全方位空间作战的特点,真正解决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产生的军事科研和生产自身防护这一新问题。还有,信息化战争的作战周期短、突发性强、消耗量大,这些新情况对国家工业基础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业时代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机械化战争条件下,强调的是分工,主要看重的是在工业时代所处的现实条件下,分工可以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所以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往往分开建设。但在信息时代及与其相适应的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军民分割、自成体系的建设思路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战争的新特点,作战周期短、战争突发性强和战时消耗量大,客观上要求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走向融合。
军民融合建设是实施富国强军战略的必然选择
古今中外,富国无不是各国一致追求的目标。但是,要想富国,必须强军。富国是目的,强军是手段,二者相依而存、结伴而行。秦国商鞅提出:“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国之所兴,农战也。”中国历史上的“五大盛世”以及世界历史上强国的兴起,无一不是通过富国强军来实现的。借鉴古今中外的经验,我们也提出富国强军战略。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那么,如何实现这一战略?从现在的情况看,最好的选择就是走全方位军民融合建设道路。这是因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各个国家都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压力。如何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已成为各个国家的一项战略任务。实现全方位军民融合建设,可以有效地避免军民重复建设、分散建设,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包括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内的国家整体建设效益。例如,建立军民统一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推进军队后勤保障市场化、社会化,可以撤并大量后勤保障机构,精简大量后勤保障人员,节约大量后勤服务保障经费,大大提高保障效益;创建统一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工业体系,将目前军民两支相对独立的科研生产队伍融合起来,形成统一的力量,不仅有利于打破军民分割、自成体系的格局,降低资源重复配置所造成的资源严重浪费,而且还可以发挥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实现国家科技的重大创新,大大提高科研和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加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军民融合,在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特别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贯彻军事需求,不仅可以节约国家建设资源,还可以提高国家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创建军民融合的人才基础教育和培养体系,也有利于避免军、地院校的重复设置,充分发挥国民教育体系的作用,大大节约国家开支。总之,走全方位军民融合建设道路,可以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使一笔投入产生双重效益。
军民融合建设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一致的政策取向
在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上,尽管各国根据本国的安全环境和国情采取不同的政策和做法,但是,建立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有利于国防现代化的军民融合建设体系,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一致的政策取向。美国是积极推进军民一体化建设的典型国家。冷战结束后,其《重组美国国防工业》,就是力图实现军民科技工业一体化的总计划。它通过建立跨部门的军政联合协同机构,构建军民结合型企业,制定军民一体化的政策法规,实施各种军民一体化建设的专项计划,逐步形成了“军民融合”的国防建设体系,从而提高了整个国家科技工业基础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增强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俄罗斯承继了前苏联“军民分离”的国防经济管理体制,但普京上台后对军事工业实行全面改革,强调在首先满足国防需求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军民结合和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建立军民融合的工业体系,尽管目前俄罗斯尚未摆脱长期军民分离的格局,但军民融合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日本作为战败国,因受国际公约的约束,长期以来走的是一条“寓军于民”的道路,不设立专门的国有军工企业,主要依靠民间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发展武器装备,这实际上就是军民融合的发展模式。如今,由于信息化战争的来临和发展,日本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的发展模式又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印度被认为是实施“国防优先”模式的代表,其实,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印度已经不再强调军民分离,而是确立了“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并重、优先考虑国防需求”的方针,开始建立和健全军民结合型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国防工业体系,目前印度已经形成了包括50个科研机构、48个国营军工企业和200多个私营企业在内的国防工业体系。以色列的“以军带民”模式,很大程度上也是军民融合建设模式。政府重视军民结合,鼓励国有军品公司和私营军品公司平等参与国防装备的项目竞争,建立军用技术转民用的机制,用军用技术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全方位军民融合建设是在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重大发展。它不仅拓展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外延,把仅限于涉及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这一狭窄、单一工业领域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拓展到包括经济、科技、教育、服务、动员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为彻底冲破军民分离的传统格局,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军民双向互动和共同发展,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它还深化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内涵,为实现军民全方位融合建设找到了现实的途径和办法。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最高境界就是进行一体化建设,而全方位军民融合,就是强调在各个相关领域的建设上实行军民一体化。在这一方面,它比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要深刻得多。总之,从80年代强调军民结合,90年代末以来强调寓军于民,再到现在强调全方位军民融合,反映了人们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历史发展与逻辑演化的统一。全方位军民融合建设不仅是解决“军”、“民”关系理论发展的丰富和深化,同时也是解决“军”、“民”关系实践发展的现实途径和办法。因此,积极推进全方位军民融合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研究生院
陆军航空兵学院政治教研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