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社合作”破解三农难题
山西榆社县农信社、农合社探索
    2007-12-14    陈继波    来源:经济参考报

  当前,在我国广大农村,一些信用社虽然地处农村地区,却总难从为农村金融服务中寻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致使不少信用社长期处于资金缺乏、业务萎缩、收不抵支的困难局面。信用社改革以来,虽然治理结构有所改善,业务有所发展。但关键是如何恢复与农民的信用关系、克服农民信用不足、农户贷款成本高等问题,从根本上破解“贷款难”和“难贷款”困境,仍然是信用社能否在农村市场大有作为面临的主要障碍。
  2007年初山西省委、省政府在晋中市榆社县开展了“农户加两社”的新试点——依托农村信用社熟悉合作组织经营管理的经验及资金优势,帮助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通过信用社、合作社双轮驱动,不仅解决了信用社长期面临的市场生存空间问题,也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破解“三农”难题寻找到一个新的思路。
  山西省榆社县是省级贫困县。全县13.6万人中12万农业人口,24万亩耕地,辖4镇5乡,275个行政村。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906元,在晋中市倒数第一。今年初,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下,开始进行“农户加两社”试点。短短半年时间,榆社县不仅展现出农业发展的新亮点,信用社也出现突破徘徊的新机遇。截止到2007年6月底,榆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最初的7家发展到102家,注册资金340万元,入社农户1083户,带动和服务的农户9930户,占全县农户近30%,预计这些农户今年人均收入可增加30%左右。与此同时,信用社的经营状况也摆脱了长期徘徊局面:各项存款净增10753万元,增长42%,占全县金融系统85%以上。贷款增加突破一亿,增长33%,占全县农业贷款净投放的95%以上。到8月末信用卡经营收入已经达到2500万元,增长40%以上。截止9月底,全县102家专业合作社中,共有64家在信用社建立了信贷档案,3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获得贷款7369万。榆社信用联社在上半年晋中市综合评比中从最后一位跃居全市第一。
  通过“农户加两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在如此短时间内就初步实现了农民增收、信用社业绩明显改善的目标,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呢?

政府发动积极扶持“新合作”

  自2006年11月开始,省、地、县三级领导带领农业部门及省联社领导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不仅向县领导提出了开展“农户加两社”的试点建议,还就试点方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年初,省农业厅、省信用联社专门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的通知”。2007年初,榆社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动员。随后,制定了一系列积极的扶持政策。一是降低合作社进入“门槛”。对新设立的合作社实行以奖带补,政府买单的政策。农民可凭借登记、注册的相关手续,政府予以全部报销。要求工商部门在合作社开办和变更上提供方便,涉及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合作社,可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经营范围。目前,政府已经投入20多万元用于合作社注册和规范化建设。二是整合各项支农资金,对运作规范,带动能力强、达到AA级以上信用等级的合作社实行贷款贴息,最高贴息可达5万元。依照贴息规定,合作社从信用社获得贷款并按时还款之后,必须经过由相关部门组成的验收小组,检查贷款是否用于所批准的项目,项目建设是否按照要求进行等等。验收合格并按期支付本息,政府才支付贷款贴息。三是政府出资150万元成立了全省第一家专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信用担保的担保公司,为合作社融资创造条件。四是大力协调农经部门与农村信用社共同运作,辅导、培训创办合作社的农民,搭建两社互动、共同发展的平台。
  在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上,政府的角色十分重要。山西省各级政府在这一问题上头脑十分清醒。不仅在启动阶段强调必须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同时严格依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农民为主体、以增收为宗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引导而不干预,指导而不替代,让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组织。
  上述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推动了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的发展。立足于河峪、云竹两个乡镇的榆社河峪小米合作社,是一个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由5个大股东,分别出资6000元注册。其他社员出资按自愿原则,100元为一股,多出资不限。目前该社总资产已达110万元。该社完成了产品基地、产品质量国家无公害认证,也完成了产品条码、“河峪牌”商标注册。该社在先后获得信用社50余万元贷款后,为农户垫资购买种子、地膜等,解决了农户资金困难。合作社实行了统一供种、统一收购、统一加工、销售的“四统一”。今年优质小米的种植已经扩展到3个乡镇,面积达到2万亩。上半年销售额已达到260万元,销售数量已超过去年全年销售的80%。与社员的交易额为150万元,合作社实现利润17万元。今年合作社不仅以高出市场50%的价格收购农户小米,还为社员返利15.2万元。文锁养猪合作社所在的清风村在建立合作社之前,60多户农户中,养猪在70头以上的只有三户,3-10头的只有5户。今年拥有15个股东56个会员的文锁养殖合作社注册登记。在信用社贷款66万元,已形成11个养猪基地、2个大型养鸡基地,目前生猪存栏达3000头。今年1-5月出栏生猪742头,销售收入78万元,返还社员收益11.8万元,户均增收已达2000多元。销售鸡蛋18000斤。合作社15个股东2006年纯收入还不到1万元,今年最低可以达到10万元。

积极创新“双合作”传帮“贷”

  农村信用社到今天已走过六十多年的历程,尽管对目前的农村信用社是否还具备合作性质存有争议,但半个多世纪的合作实践,使农村信用社具有非常专业和丰富的合作社经营管理经验,这是不争的事实。同时,农村信用社与今天的专业合作社,虽然是一“老”一“新”,但却来源于统一母体,活动于同一环境,服务于同一对象。这些天然的优势决定了农村信用社与以生产、购销合作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携手合作共赢具有巨大潜力。
  在山西榆社的试点中,省市县各级信用社充分认识到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仅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信用社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省联社领导不仅从一开始就介入了实地调查研究,而且指导试点县制定出台了包括“榆社县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三年规划”、“榆社县农村信用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实施细则”、“榆社县关于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的若干规定”以及支持合作社贷款责任考核等一系列具有创新性质的扶持政策和管理措施。同时,信用社利用其熟悉合作组织组建、规范运作的优势,从“帮生”上出主意、“帮长”上下功夫、“帮发展”上搭桥梁。为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需要,信用社在贷款条件、贷款用途、贷款流程、贷款利率等方面实施了大胆创新。通过引入授信机制,对合作社在评级、利率、期限、付息四方面给予了优惠的待遇。信用社将贷款主要分为合作社贷款和社员贷款两种类型。合作社贷款分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信用贷款累计授信不超过其注册资本的3倍,政府担保公司、会员制风险保证金担保贷款最高可放大到5倍。作为授信基础工作的信用等级评价,榆社信用社也制定了新的措施:合作社的信用等级评价分为三个,一级标准授信为50万元,二级为30万元,三级为10万元。社员一级为8万元,二级为5万元,三级为2万元。在贷款对象上,采取“宜社则社,宜企则企,宜户则户”的方针:对尚未规范的合作社,向成员发放贷款;对有实力且运作规范的直接发放贷款;对作为合作社股东的企业在符合条件基础上也可向其放款。在防范信贷风险方面,除依托政府担保公司实行担保贷款外,实施了社员保证金制度,为社员贷款做风险担保。部分专业合作社经会员代表大会同意,按自然人会员每户交纳500-2000元的风险保证金,合作社建立专门台账管理,合作社与信用社签订担保协议,为社员贷款实施担保。目前存入信用社的社员保证金已达86.3万元。
  从国际经验看,农村合作制度的发展,缺乏金融合作的参与,单纯生产、购销的合作组织是难以发展壮大的。同时,农民的合作是弱者的联合,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山西榆社的“农户加两社”的试点正是紧紧抓住了上述两个重要方面,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就要从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入手,今年,国家彻底的取消了实行了2600年的农业税,是体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标志。结合榆社的实际情况来看,生产关系的改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破解“三农”难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