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俗是特定区域的广大民众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共同创造、集体享用和世代传承的生活文化。 在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的今天,民俗经济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浏览我国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制订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大都有发展地方特色民俗经济的战略设想和政策安排,在实践中也不同程度地取得了收益。 笔者所在的陕西宝鸡,是历史悠久的且丰富多样的西府民俗文化的富集地,多年来,从市、区到各县、乡镇,都把发展本地特色民俗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些地方因此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主导产业,地方财政和群众的“钱袋子”也渐渐鼓了起来。以“岐山臊子面”为例,据了解,岐山县主打臊子面的民俗接待户,截止2006年底已发展到300多户,户均年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30%多的接待户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有的高达20万元以上;2005年仅民俗园区内就接待国内外游客达4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600多万元,连同臊子面各类相关产品综合收入早已超过亿元;。再如凤翔县,该县先后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泥塑之乡”,现存的民间工艺品有两千多个品种,泥塑和皮影是其民俗经济的主打产品,2006年该县民俗产业收入达5200万元。笔者于去年之前的近五年时间里调查了中西部地区的近二十个以经营民俗文化产品为主要特色的民俗村、风情园和企业,其中有超过一半的认为经济收入大为增加,同时还带来了一些非经济的衍生收益。 但从今年开始,一些经营者和政府官员称游客有减少之势,一些消费者对民俗产品的注意力和美誉度也有所降低等等。可以认为,不大乐观的看法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有其现实根据和内在逻辑的。 现实根据至少来自两个方面。从民俗文化的受众来看,民俗文化及其产品的观赏者、体验者和消费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审美倦怠。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采访,大多数受众反映一些民俗村和风情园去一、两次,一些民俗工艺品收集一、两件是值得的,但多次游览、多件购买就意义不大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些民俗文化产品的边际效用出现急剧萎缩的现实表现。综观消费者对民俗经济的抱怨,大致针对三个问题。一是同质化淹没了各地民俗产业的特色,一些民俗名不副实,品种单一,大多除了饮食以外,没有其它民俗产品作为依托,民俗文化的内涵较低。二是一些民间工艺品,多少年都是老面孔,缺乏新意,且粗制滥造,外地游客很难产生购买兴趣。三是一些优质特色民俗文化产品,如民间工艺品,除非托熟人或亲赴民间艺人的作坊,否则很难买到。 从民俗经济自身发展的历史逻辑来看,其由火爆转向式微也有内在的、阶段性的必然因素。地方民俗经济是经济与民俗文化互动的产物。经济发展在使人们收入增长的同时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从而为地方民俗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民俗文化则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市场和机遇,从而带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一般说来,经济与民俗文化的互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地域民俗文化产品直接被拿来卖钱,或以其为由头、媒介和手段去直接创造经济价值,民俗文化对地方经济的作用呈现出明显的自然性和被动性。第二个阶段,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深厚底蕴、特色背景和有效手段主动地作用于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良好环境和特色产品。如一些地方利用自身的民俗文化资源,通过创造性的改造来为当地的经济贸易、招商引资、经济产品开发搭建良好的平台,从而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第三个阶段,经济主动地反哺地域民俗文化,为地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作贡献。在这一阶段上,作为需求者和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主动地追求和品味民俗文化及其产品的丰厚内涵和积极价值,文化本身成为人们精神需求的极其重要的满足物;而作为生产者和经营者,则自觉响应消费者的需求,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的内在意蕴,不断赋予其符合时代要求的崭新的价值元素,同时不断创新经营管理的方式方法,使地域民俗文化的个性、特色和风格得以持续积淀和彰显。笔者认为,时下我国中西部大多地区的民俗经济发展正处于第一个阶段向第二个阶段过渡时期,大多数消费者对民俗文化其产品的需求不断升级、日益高涨,而民俗文化的供给者和经营者在短时间里还不能充分满足这一需求。因此,民俗文化市场出现阶段性低落、业内人士产生一些忧虑也就在所难免了。 其实,出现这些问题并不可怕,相反,如果能正确应对和妥善处理,民俗经济发展将进入新阶段、达致新境界。为此,地方民俗经济的管理者、生产者和经营者当转变观念,努力做到既争取最大的经济收益,更要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以实现地方民俗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首先是发展理念上的创新,“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经济做文化”的定势思维应及时转变为“综合利益(区域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最大化”和“为文化而文化”。为此,民俗经济的经营管理主体要以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现代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引导,自觉整合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和不断凝练民俗文化中的积极价值。其次是管理体制的创新,重点在于强化对地方民俗经济的战略规划和规范引导。地方政府要根据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发展目标,为地方民俗经济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使广大经营者和生产者建立从业的方向感和稳定感。同时,还要着眼于民俗文化产品生产与服务的优质、规范与高效,理顺管理程序,制订制作工艺的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再次,要着力于民俗文化生产和服务方式的创新。目前,民俗文化产品的生产主要采取单家独户的作坊型生产方式,这既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其规模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扩大。小规模与市场的大需求导致民俗产品表面的紧俏,也惰性化了民间艺人的创新积极性。因此,要使民俗经济产业化,就必须走联合发展的道路。同时,一些民俗产品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主动与市场对接,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购买者的意愿去创新。最后,民俗文化产品也要不断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俗文化中的一些积极的成分会被保留下来,甚至会被强化、提升,相反,一些消极的成分则会被剔除。因此,民俗文化产品的创作者、生产者、经营者、传播者,应敏锐洞察人们的文化需求,与时俱进地实现民俗文化产品在形式、内容和功能上的不断创新。 由此看来,如果一味谋财赚钱,地方民俗经济就会像绑上金块的鸟儿,“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相反,如果以创新的思路和创新的实践对待地方民俗经济的发展,民俗经济就能获得持续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