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为什么大涨大落?
    2007-07-20    宋养琰 宋洁尘    来源:经济参考报

  文章提要:经济形势基本面看好是股市高涨的内在动力,诸多消极因素的客观存在则是股市趋向畸形高涨的外部力量。我们要冷静和理性地去思考和应对,想尽一切有效办法,克服我国股市中的劣势,发扬优势,从而很好地保护来之不易的我国股市中的“牛市”。

  时下,中国股市风云激荡,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从全局上看:一面是,股市市值由2005年底占GDP的18%,迅速飙升到2007年4月占2006年GDP的76.8%,上升了四倍;沪深两地股指从股改起到今年六月止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分别各涨了4倍;总市值由3万多亿涨到本18万亿,上涨了6倍;沪深两地总体市盈率均高达50倍(正常值一般为10—25倍)以上;2007年4月单月新增A股开户数超过2006年全年的总和,日均增长约15万户,现有股民近亿户,真可谓“全民皆股”;成交量也高得惊人,日过千亿不足为奇,有时高达近四千亿,超过全亚洲股市日成交量的总和。另一面是,政府为了防范风险,遏止股市超乎寻常的飙升,央行“三率”齐动和印花税的上调,股市进入一个宽幅震荡的调整期。2007年5月29日至6月1日,上证指数收盘下跌幅度超过7%,近800支个股连续几天跌停;延续5个月的储蓄分流走势,在6月份首度出现了分流减缓迹象。时隔不久,股市涨势又似乎要“卷土重来”……从现状上看,一味为了赚钱的股民特别是散户股民不相信泡沫,不知道和不惧怕什么叫风险,而实际上股市泡沫已经在相当程度和规模上形成,风险也随之增加,今后股市的大幅震荡,恐怕尽在预期之中。面对今后的股市,最重要的是,我们究竟该如何来冷静和理性地去思考和应对?

正观主流:经济形势基本面看好是股市高涨的内在动力

  毋庸置疑,造成股市高涨更为宏观和深层次的原因,依然要归功于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带给投资人的良好预期,以及股权分置改革后带来的政策释放效应。突出表现在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的提升和日益起到的举足轻重作用,进一步稳定了投资人的信心。股改所造成的制度性变革,界定并明晰了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产权关系,进而对股市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和催化作用,使证券市场的巨大能量得到释放,大大拓展了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同时,适应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要求的大型国企整体上市即将拉开序幕,上市公司的容量和质量有望会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提升,增加供给,缓解需求,预期的股市如果得以有效调控,还可能进一步改善和发展。

冷观浊流:客观存在造成股市畸形高涨的诸多消极因素

  首先,利息率偏低,定期储蓄存款扣除物价上涨和利息税之后的真实利息为负,以至储蓄大量流向股市,是造成股市不断攀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央行公布的2007年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有58.4%的居民确认当前存款利率“偏低”,认为当前提款购买股票或基金最合算的居民为30.3%,创历史新高。随着目前CPI指数不断攀高,银行存款利率虽然在5月刚做上调,但是,目前相对而言低利率的现实,很难有效遏止退储购股的进一步蔓延,加息依然是大势所趋。
  第二,人民币升值与货币流动性过剩,作为短期内难以改变的经济现实,成为强烈推动股市上涨的重要力量。超过1.3万亿的外汇储备、17万亿的居民储蓄、11万亿的存贷差,构成我国银行体系中严重的流动性过剩,甚至泛滥。大量过剩的货币一定要在国内寻找释放的空间,因而大量的资金去追逐房地产、基础资源和各种金融资产,形成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特别是股市。
  第三,从资本市场的现状来看,国内投资渠道的匮乏,投资品种不健全,也是间接导致股市畸形高涨的重要原因。按照资产组合理论,居民本应该将家庭资产合理分散在货币储蓄、房产以及各种不同风险的保险、债券、基金、股票上。在国外成熟证券市场上,交易量最大的往往不是股票,而是债券,特别是既能提供相当有保证的固定收益,又有可观风险收益的公司债券。反观国内,被动的过多的流动性过剩不是流向房地产,就是流向股市,推动股市和房地产价格的高涨。
  第四,垃圾股、题材股成为推动股市畸形高涨的结构性原因。在成熟的股市中间,与蓝筹股相比,垃圾股、题材股本是股市的“次品”,不受欢迎,价格很低;可是在前一时期的我国股市中,鸡犬升天,有的连续数日涨停,这在很大程度上超支了它们本身并不确定的价值。由于证券市场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缺乏应有的界定、监督与处罚,对经营业绩等信息披露不够及时和完善,因而很难根除由于人为炒作所导致的垃圾股泛滥、题材股充斥市场的混乱局面。
  第五,一些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制度设计成为推动股市畸形发展的体制原因。开放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制度)给外部投资者以投资便利,而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制度)发展步伐依然缓慢,近期虽有松动,但限制依然不少。片面强调引进外资,忽视自身的对外投资,使得境外的资本不断涌入,推动股市上扬,造成股市虚假繁荣.
  第六,新股民的盲从和过度投机的心理替代了应有的经营行为的理性,成为推动股市畸形高涨的重要因素。根据证监会公布的统计,2007年4月单月的股票换手率,沪市A股为119.74%,深市A股为140.17%,前者创造了94个月以来单月换手率的新高;今年前4个月,沪市A股换手率接近400%,深市A股换手率则接近440%。也就是说,今年前4个月中,沪深两市所有股票平均换手4次,每月一次。截至4月末,沪深两市市值合计是香港市场市值的113%,而交易量则达到香港市场的610%。一个正常的股市,应有长期、中期、短期不同投资者.这种高换手率、高交易量说明,部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投资,其目的在于博取短期股价价差收益,凸显其投资的长期信心不足,具有较大的投机性,极易导致股市的大起大落。
  第七,个别企业挪用信贷资金炒股,也是推动股市畸形高涨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银监会2007年6月披露,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和中国海运(集团)公司挪用信贷资金逾30亿元进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虽然,信贷资金被企业违规挪用进入股市只是极个别现象,但是,从个别违规现象中,要看到监管方面存在的漏洞,包括商业银行、银监部门、国资委和证监部门等。
  第八,股市背后的制度缺失,是股市震荡的深层原因。从认识论上看,仅把股市的震荡归咎于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不当是不妥的,因为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不一定都是针对资产价格,印花税上调3‰不足以平息汹涌澎湃的股市。现在看来,股市赖以平稳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制度体系缺失可能是造成股市大幅震荡的深层原因。股市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是一个十分精密而又复杂的市场。要使股市能够在国民经济中较为平稳的发展并对国民经济繁荣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包括上市公司的交易规则、交易行为、信息披露、资金自由进出的市场环境等在内的一系列基本制度体系和严格的法律保障,如果缺乏这些,这个市场很容易成为少数人能够操纵、炒作、过度投机的场所,而投资者所固有的贪财和恐惧心理也会成为进一步加剧股市震荡的因素。在上市公司和市场金融机构信用体系缺失,并且两者的最终控股权还在政府或少数有权有势集团的控制下,难免滋生股市的大起大落的情况。投机操纵成功了肥了的是少数的个人或单位,失败了损失的是国家和多数的散户投资者。

远观潮流:推动股市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 要真正让股市迈向健康发展的轨道,观念的转变依然是首要环节,是重中之重。在一些股民看来,时下股市成为赚钱和暴富的捷径;在上市企业看来,股市是最好的圈钱工具,至于圈来的钱怎么花,想得可能不多;在政府看来,股市是发展直接融资的最佳渠道,至于究竟如何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化解社会风险,考虑的可能很少。面对股民、上市企业、政府三者对股市的认识偏差,如果这些股市主体,不从观念上加以转变,提高认识,端正行为方式,很难使股市健康发展。应当认识到,股市有多种功能,诸如:晴雨表功能,即把股市作为反映一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变化的窗口;融资功能,即把股市作为直接融资的重要手段,如仅2007年第一季度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融资就高达700多亿;增值功能,一年多以来,沪深两地的市值成倍的增长和翻番;等等;但必须强调指出,在股市的所有功能中,而真正处于核心地位的功能,则是在集聚社会资金中实现社会资源在动态中的优化配置,建立或完善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大力促进社会生产持续和高效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换言之,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与结构升级为重点,集中和集聚社会上的财力,来保证并加快一些重要工程、重点企业和行业的建设和发展,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繁荣。说到底,股市融资、集资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股市本身并不能够制造现实的、真正的财富或价值,现实的、真正的财富或价值的创造必须建立在以创新为先导,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的经济实体上。股东的任何收益,包括红利和股差,最终还是来自上市公司在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中所制造的现实的、真正的财富或价值上。
    第二, 从股市的功能中不难看出,必须严把好上市公司的质量关,为股市的健康发展创造坚实的微观基础。上市企业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实体,也是股市最终财富的创造实体。一个良好的资源优化配置场所离不开良好市场实体的支撑,如果股市中始终充斥着只知道捞钱和圈钱、全然没有创新动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上市企业”,这个股市最终只能成为股民的“火场”或“泥坑”.因此,作为股市的权力机构,必须从企业的经营业绩、资产质量、企业治理结构好坏、发展前景、自主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全方位衡量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社会认可程度,并据此决定其能否上市或上市后的等级。要杜绝用政策性、行政性的力量来推动企业上市,或借壳上市等现象的发生;要用真正由市场选择出来的有发展潜力、获得公众投资者认可的优质强势企业去置换现有良莠不齐的上市企业,从根本上彻底改善股市的生态环境。对占上市企业绝对比重的众多国有上市企业,要尽快走出转轨不转制、企业主管由政府任命、企业高层决策者片面追求政治激励的诸多怪圈,切实把国有上市企业锻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股东负责的公众公司。
    第三, 要逐步建立和健全一个开放的完整的资本市场体系,强化对股市的竞争约束。股市作为资本市场的一部分,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资本市场其他主体的竞争,只有强化竞争的约束,才能使股市不断走向成熟。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距离建立一个开放竞争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还有很大的差异。要通过逐步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打破沪深交易所的垄断地位;要大力发展蓝筹股,要通过AB股的直接并轨,打破股种分置的壁垒;要争取H股的回归,扩充A股容量;要尽快完善包括公司债在内的多种融资政策,推动资本市场的有效竞争。公司债作为固定收益债券的一个品种,它的出现,一方面是在金融创新方面的一个进步,另一方面它能够有效的规避股市的风险,为那些不同偏好的人群选择不同的金融品种提供条件,进而与股市形成有效的竞争格局,以不断推动股市走向成熟。
    第四, 政府监管和调控要逐步实现法制化、规范化和精准化,为股市繁荣稳定构筑一道坚实的防火墙。应该说政府作为股市政策规则的制定者、策划者、执行者,对股市的监管和调控始终无处不在,今后其关注的主要目标不应是股市一时的涨跌,市盈率的高低和股民数量,应该着眼于股市长远发展所依赖的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的不断完善,使之更加精确化.应加大对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和交易主体的监管力度,确保监管人员公平、公正执法.要严查并取缔一切违规资金在股市中兴风作浪和不法坐庄和“黑庄”,坚决打击内部交易、权钱交易、操纵股市以及上市公司与中介机构相勾结的弄虚作假等种种违法行为。当前主要问题是,监管不力,执法不严,重罪轻处、打击不狠。
  要瞄准不同的监管目标,实行有针对性的精准化监管。特别对民营企业大股东、国有控股的大股东要加强监管,要防止他们把主要甚至全部精力放在高抛低吸的周期性资本运作上。要防止高管利用内部消息谋取私利,同时防止国家控股上市企业高管只顾任内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的短期行为。要加强对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的监管,强化其向中小股东特别是小股东负责的意识,切实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要结合国有股转让,及时改进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可以考虑将现在转让5%以上股份才需要事前披露和核准的规定,改为只要是第一大股东转让的股份,哪怕是万分之一,也应该提前加以披露,让中小投资者对第一大股东的转让行为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证监会在信息披露上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一定的改进,保持在增加国有股可流通量的背景下,保持股市的稳定。还可以考虑建立面向公众投资者的上市企业信息披露、公众投资者对上市企业信用评级等交互式信息共享平台,增加股市的市场透明度。甚至可以考虑,能否把企业可否上市的决定权交给市场去选择?
  总之,我们要想尽一切有效办法,来克服我国股市中的劣势,发扬优势,从而很好地保护来之不易的我国股市中的“牛市”。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