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留守家庭”的期望
    2007-05-30    新华社记者:杨一苗 陈昌奇    来源:经济参考报
  全家七口人,除了60多岁的爷爷和奶奶,就是五个从七岁到14岁的孙子孙女。六一儿童节前夕,记者前往陕西省山阳县申家垤乡蔡家庄村,采访这个“留守家庭”,了解他们的期望。
  记者见到67岁的朱封林时,他正坐在自家的三间土房前,一边削着竹篾,一边在等候老伴回家。
  头天晚上,最小的孙子朱福盼要五角钱买作业本,因为家里没有现钱,朱封林只得连夜编好两个竹篮,叫老伴一大早拿到镇上去卖。
  记者在朱封林家看到,这个贫困的家庭没有一样家用电器,而且房间内一片漆黑,朱封林告诉记者,家里的电表10多天前就坏了,因为没有钱,买不起几十元一个的电表,所以一直没有换。
  朱封林的二儿子和三儿子在外地打工,留下五个孙子孙女由他和老伴照顾。朱封林说,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免去了孩子们的学杂费和书本费,家里的负担减轻了不少。但只靠两个老人做农活,让全家人吃饱饭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朱封林说,他和老伴年纪大了,勉强耕种家里的三亩地,粮食不够吃。此外,家里最主要的收入——七亩山地的退耕还林补助款,用来买粮食吃。
  朱封林最担心的还是大孙子朱洋,因为家里困难,他只上到小学五年级就辍学了。朱封林告诉记者,前不久只有14岁的朱洋,只身前往西安打工,已经走了两个多月,但一直没有与家里联系过,也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陪同记者采访的蔡家庄小学教师南艳是这几个孩子的教师。南艳说,家长出去打工后,朱家孩子的成绩开始下滑,虽然经常给他们进行指导,但由于在家无人辅导,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记者采访期间,这几个孩子都很少说话,问起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他们才很小声的回答。但一提起父母,孩子们的话就多了起来。
  10岁的朱菊花说,今年过年的时候,爸爸妈妈都回来了,不仅给他们带回了一袋子苹果,还给他们买了衣服和鞋子。朱雪花告诉记者:“我最希望爸爸妈妈经常回家。”
  “是不是因为他们会给你们带回来吃的和穿的?”记者问。
  “我什么都不要,只希望他们回来长住,因为我希望每天早上醒来,能看到他们的模样。”年纪最小的朱福盼抢着回答。
  年纪稍大的朱乐是几个孩子中学习成绩最好的。他告诉记者,七岁的弟弟总是问:“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呀?”他根本无从回答。“每隔10来天,爸爸妈妈就会打电话到邻居家,邻居便会叫我去听电话。爸妈在电话中总要叮嘱我一定要照顾好弟弟妹妹;好好学习,给弟妹们作个好榜样……”
  “你们什么时候回家长住呢?”不知为什么,这句心里话朱乐总问不出口……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