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资企业乐于外资并购对改革的警示意义
    2007-05-28    陈兰生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06年那场关于外资并购的争论渐行渐远,现在看那场争论并未触及真问题,问题背后的问题才是重要的。
  2006年,外资对内资企业并购案频发,凯雷并购徐工、舍拂勒并购洛轴、高盛并购双汇、SEB并购苏泊尔、克虏伯并购山东天润曲轴……。不可思议的是,被并购的内资企业似乎都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也不惜失去控制权,面对业界和社会空前激烈的争议和反对,矢志不渝。内资企业缘何乐于外资并购?分析问题背后的问题,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可能有一定的警示意义。

竞争领域国有企业生存发展条件变了,但体制并没有改变

  权威部门称,国有中小企业基本完成了改制,实际是国有中小企业已罕见,基本退出市场。国有企业普遍陷入困境之时,实行了“抓大放小”政策,“放小”是因为小的易放,不致带来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大则不然。大企业扭亏脱困攻坚战,付出巨额扭亏脱困成本但体制没有根本性转变,未摆脱国企积弊,只能短期显现财务效果,不能增强企业自身生存发展能力。其后,垄断领域国有企业由于垄断收益和能源价格上涨利润上升,竞争领域国有企业在输入资源耗尽之后故态复萌,现在进入积累问题暴露期。在国有企业为主的证券市场,有研究者称,2005年中石化一家利润占A股市场利润22%,1300多家上市公司中2/3的利润不能支持正常的运转费用无法自己养活自己。竞争领域国有企业“病变”消息近几年应接不暇,包括明星企业和中央企业,典型的是华源、三九、澳柯玛。缘何至此?国有企业体制未变而生存条件变了。国有银行改革,开始自主经营、控制自身风险,停止了对国有企业拯救性、输血性贷款;股市法律法规趋于完善,监管加强,严厉惩治将股市当作“提款机”;财政资金为国企输血也受到限制。银行逼债引发华源、澳柯玛危机。澳柯玛集团占用股份公司资金,股份公司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冻结集团公司股份,加重了集团公司危机。三九则因集团公司占用上市公司巨额资金暴露引发危机,进而银行逼债致破产性重组。银行和股市逼垮国有企业,以往是绝不可能的。
  国有企业改革也进行着,但正如王东京教授(2006)所说:“国企改革经历20余年,在这20余年里,围绕国企改革的攻坚,就不下三次。而且每一次攻坚,都是媒体热炒,捷报频传。而如今面对的现实却是,改革成本愈来愈高,政府的调子越来越低。”如此形势下,进入困境的国企难走出困境,优质国企甚至业界翘楚也有后顾之忧,而体制不变企业自身改革很受局限。“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外资并购控股,企业体制随之改变,这是内资并购难以做到的。“一直以来,洛轴集团包括员工和一些高层,以及洛阳政府人士在内,都表示希望重组引入好的机制带动洛轴发展,早与舍佛勒签署并购协议,一个原因就是看中了国外企业管理方法和运营机制。他们认为洛轴目前负债累累,落后的国企体制是重要原因,‘如果重组后仍然是这种内部经营机制,用工、分配和原来一样,进来后也很难搞好’。”(《21世纪经济报道》2006·9·8)因舍弗勒并购受挫改由内资重组,所以洛轴各方并不看好。
  地方政府也乐于当地国企被外资并购,受阻时为之奔走呼号。根据20多年经验,他们对现有体制下搞好竞争领域国有企业也缺乏信心,改变这种体制又不是地方政府能做到的,已有一些地方国企改革举措被叫停。一个大企业是地方重要税源,企业加上上下游企业及服务业涉及几万人就业。企业兴旺,地方稳定,企业垮了,地方难以承受,现实中已有许多这样的教训。企业尚好时卖出个好价钱,也是国有资本退出竞争领域的绝好时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这是明智选择。

民营企业资本做大了,生存和发展条件并未改变

  民营企业缘何乐于被外资并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黄亚生有个精到的分析。他说最近美国的电器连锁商百思买控股了中国民营公司五星电器51%的股权。一个企业家在自己的企业成长得很好,在这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GDP)每年增长9%——10%的时候,愿意把自己超过51%的股权卖给外资企业,在其他国家我们是很难看到的,是一个非常反常的现象。任何一个企业家不管是从经济目的出发,还是从个人野心出发,都是不愿把控制权交出去的。所以这种现象要说到本质上,就是实际上企业家没有信心,他认为在此时此刻拿到的收益要比将来拿到的收益大(21世纪经济报道2006·11·13)。
  在中国,民营小企业限制小,自由度较大,最大问题是乱收费。企业做大些,就受到各种干扰和限制,业主就要耗费很多精力打通各种关节,不乏“你发财我发展”的权钱交易。企业积累到一定程度,投资就受到很大限制。虽说国家法律法规对投资领域没有所有制限制,没有法律禁止的都是合法的,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又提出“允许非公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但有关国家机关出台的一些“产业政策”,设立了很高的市场准入许可门槛,与已实施的《行政许可法》相悖。这些“产业政策”的偏好显而易见。垄断行业民营企业基本没进入,已进入的国有企业投资属规模扩张不用审批,须经审批的基本是民营企业。以致某欲进汽车行业的民营企业家呼号“给我一次死的机会”。一些民营企业尝试进入城市供气和公交行业,地方部门和垄断企业设置重重障碍,使之经营困难、进退维谷。以现状看,似乎民营企业只能小打小闹,拾遗补缺,经营针头线脑油盐酱醋茶。民营经济创造近50%的GDP,却罕见大型企业,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民营企业87家,资产仅占500强总资产的1.73%。民营资本正道不顺走偏道,于是便有办假外企、地下金融、炒房产的种种现象,给经经济发展带来负作用。对民营企业来说也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外企排除干预干扰自主经营的话语权是民企无法比的,这是民营企业乐于外资并购以“搭便车”的主要原因。
  这是个产权问题。我们只看到产权问题是国有企业桎梏,没看到产权问题也是民营企业桎梏,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产权是“一束”权利,包括占有权、使用权、转让权和收益权。投资和经营是使用权,其目的是实现收益权。产权保护不力、不完整自然使民营企业家缺乏信心。企业自由是市场经济基石,包括企业设立和退出自由、经营自由、交易自由、契约自由。所以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对投资者的态度是你投资我欢迎,你出产品我收税,你破产我同情。政府部门须树立这样的观念:市场经济是民本经济,民营企业是发展国家经济的主体,国有企业是在民营企业不愿干、干不好干不了的领域干,主要是弥补市场缺陷,生产公共物品。如此,建立市场经济法律法规才会落实。

外资并购内资企业,欲追求体制“红利”

  外资进入内地,我们直观看到的是使用低价劳力和享用优惠政策而获格外利润,而获取的体制红利被忽视。体制红利是指内资企业受体制束缚缺乏效率,外资进入改造其体制、机制和管理,提高效率而获格外利益。合资虽有效但很有限,因不具企业控制权无力改造其体制。所以外资进入由合资转向独资和并购力争控股。这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起码有三点重要警示:一是内资企业受束缚越大,外资获利空间越大。为何外资并购引起企业界强烈反对,就因被并购企业解除体制束缚、增强竞争力,会使他们处于不利地位。二是改革越慢被外资并购和乐于被外资并购的内资企业越多。三是我们总认为引进外资能引进了先进管理,但外企管理并非知识产权也不保密,国内介绍外企管理,几十所高校引进教材教师进行MBA和EMBA教学、培训,国外管理专家和知名企业家频频来华“传经送宝”,外资企业办在我们身边,“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咋走的”。外企先进管理可随心所欲拿来为我所用,事实上许多企业都拿来了用上了,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又聘用独立董事,制定公司章程和各种管理制度,但效果不明显,甚至不能避免走向危机,如中航油、三九、华源、澳柯玛。体制是皮,管理是毛;体制是道,管理是技;体制是神,管理是形。管理依附于体制,不能独立存在,“猪是猪,羊是羊,猪肉长不到羊身上”。当然,国外企业也会发生危机甚至破产,但有一个过程,企业出现亏损董事会问责总经理,总经理不能扭亏则撤换;局面继续恶化,股东问责董事会,董事会不能改变局面则改组董事会。这样每走一步都有企业转危为安走向发展的可能,这种可能的实现要比经理、董事会、股东都不能改变局面而走向破产事例多得多。企业走向破产,心血费心,手段用尽,可能是决策或战略失误所致,也可能是市场不可控因素所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回天无力,时也运也命也,只有仰天长叹。我们的企业会一夜之间从顶峰跌入谷底,资不抵债,拿来了外企先进治理、管理,并未在避免危机中起作用,更不用说在正常管理中的作用了。这警示我们,体制改革不到位,技术层面做过多努力只有贻误时机。
  内资企业乐于外资并购引起争议、质疑、指责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企业是经济人,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生存和发展,不能承担过多的非经济责任义务。如果由此警示政府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创造市场经济的发展条件环境,增强活力竞争力,提高效率做强做大,就能走出国门频频并购外国企业。这才是我们的希望。

(作者单位:河南平顶山煤业集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