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导向是深化金融改革主线
    2007-03-02    杨涛    来源:新京报

  目前还有众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人创业难以获得金融支持。解决金融资源结构性有效供给不足的关键,是建立服务型的金融监管意识,适当放松管制而加强管理,缓解过度的金融抑制。
  3月1日,温家宝总理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文中提到应“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功能”。笔者认为,在众多亟待解决的金融任务中,真正促进并实现金融业的服务导向,或许是中国金融迈向现代化的改革主线。
  所谓金融服务,就是指金融业要增强主动性的服务意识,积极运用金融资源为效率和公平服务,并从中拓宽持续经营的盈利模式。通常可以由几个原则来衡量:一是需要资金的各类企业和个人,是否都得到了适当的金融支持;二是在金融运行中,是否为社会主体提供了足够的金融便利;三是金融发展能否带来广泛的财富效应和福利改进;四是金融是否服务于全球化下的国际战略。
  从金融资源配置来看,目前还有众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人创业难以获得金融支持。这意味着金融资源的结构性有效供给不足。
  解决问题的关键,应是建立服务型的金融监管意识,适当放松管制而加强管理,缓解过度的金融抑制。
  金融业放宽对民营资本的市场准入,多年来进展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监管思维没有真正转变。事实上,金融业放松准入管制而加强管理艺术,已经为当前的国际主流。只有引入多元化的资本,才能建立服务于不同客户群体的金融机构,否则资金配置的扭曲将会带来更大的经济结构风险,况且对外资银行开放之后,强调对内资的国民待遇,才符合金融发展长远利益。
  今年银监会开始大力促进农村民营金融机构发展,这是金融监管的重大进步。
  从长远来看,一方面应更大胆地支持民间金融机构发展,为间接金融结构优化奠定机构基础。另一方面也应为包括私募基金在内的民间金融创新提供条件,为直接金融机构优化创造更广泛的微观动力源。
  现代金融的主要服务功能,就是为人们的生产、消费等活动提供更多便利。例如,银行应以创新来提高个人金融服务的便利。一要创新服务理念,诸如收费不与客户商量、业务出错拒绝认账、限时服务不了了之等现象需要扭转;二是要使个人与银行打交道更容易,如网上银行、结算汇款等业务要更适合普通人操作等。
  再比如,随着今后外汇管理体制的变革,以及未来可能实现资本账户管理自由化的形势,银行还应积极发展外汇风险管理、综合理财等金融服务形式,满足企业在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对外投资过程中规避外汇风险的需求等。
  金融发展对财富和福利的影响,是成熟社会更重要的金融功能。早期的金融功能大概更偏重生产性融资支持,而后期则体现出个人金融满意度对金融持续发展的作用。对于政府推动的中国金融改革,建立这种全新理念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方面,要明确发展资本市场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传统的观点,主要强调资本市场支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资本扩张和并购的功能。而当金融深化到一定程度后,资本市场同样也成立维系社会信心、强化个人财富效应、促使微观金融行为理性化的机制。就此意义上讲,中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股市发展,应该从面向企业和机构,转向对个人投资者的利益并重,避免低效政策对资本市场财富效应的过度损害。
  另一方面,应促进面向个人投资者的产品创新。当前金融市场的一大顽疾,就是个人投资工具与产品的严重缺乏,这使多数人除了银行存款外找不到更好的风险收益合理的投资渠道,不仅使资金使用效率低,而且妨碍了个人财富增长。我们说美国人富裕,很大程度上因为他们有丰富的金融产品,为个人利用未来收入进行当前消费创造条件,从而整体上扩大了人们当期的富足感,这也是金融服务功能的基本要素。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内外金融资源的流动性更高,使得一国金融运行既有更多不确定性,也面临更多挑战。例如,一国要在全球经济运行、资源配置中获得优势和话语权,金融中心必不可少。这要求金融政策要有长远眼光,为将来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创造市场、产品、人才基础,从而服务于整体国家战略。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