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台湾地区发展便利店的经验与做法
    2007-01-15    李文锋    来源:经济参考报

    我国台湾是世界上现代商业最富活力的地区之一。2005年台湾地区零售及餐饮业产值为新台币3.4万亿元,其中连锁业产值为新台币1.6万亿元,占零售及餐饮业总产值的47%,占台湾地区GDP的10%左右。目前台湾连锁经营企业有1424家,总店数9万多家,连锁品牌1000多个。台湾地区187种零售业种和业态中,尤以便利店的连锁程度最高,发展最为成熟。台湾便利店业具有以下特色:
    分布密。台湾是世界上便利店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主要的便利店有7-11、全家便利、莱尔富、OK便利店等,前8家连锁便利店企业拥有8200多家店铺,其中7-11就有4000多家店铺。在台湾地区,从街道到社区,从都市到乡村,从本岛到离岛,不论是学校、捷运站、火车站、医院还是购物中心,都能看到便利店的身影。在台湾地区,平均2000人就拥有1家便利店,美国是每2900人1家,日本是每3400人1家(东京是密度最高的城市,每1000人有1家),全球是每6000人1家。
    服务广。消费者可以在便利店使用ATM提款机,也可影印、传真、彩色列印各类文件、冲洗照片等。台湾7-11还提供24小时的代缴服务,从电费、煤气费、有线电视费等基本民生消费,到交通罚单、学费、信用卡、地价税等。7-11服务性商品的销售占到了其销售总额的8%。
    频率高。根据消费者行为调查显示,80%的台湾家庭消费者每周都会到便利商店消费,平均每个月造访便利商店次数高达14次。以7-11为例,平均每人每年要到7-11交纳7张代收单据,每天有400万人在7-11消费,占了台湾地区人口总数的20%。
    便利店之所以在台湾地区能够扎根成长,可以归结为以下因素:
    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根据国际经验,人均国民收入达到2000美元时,人们需求重点由品质转至便利。台湾地区便利店产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发展于80和90年代。当时背景是,1978年台湾地区人均国民收入2155美元,到1988年达到5829美元;具有大学教育水平的就业人口比重从1970年的4%升至1990的16.3%;工业化使得城市人口越发密集。这段时间正是消费者对个性化、便利性服务需求逐渐产生的时期。到2000年,台湾地区平均国民收入达到12916美元,消费者需求变得更加人性化,便利店也因势利导,朝提供更专业化、细分化服务方向发展。我国台湾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出现便利店,其标志是1977年成立的“青年商社”,两年后统一集团引入美国“7-11便利店”,从此便利店开始了大规模发展。
    准确的客户定位。统一招商引进的7-11便利店,在1980年至1987年期间曾经历了7年亏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消费者对便利性服务的需求刚刚出现,新型业态被广泛接受有一个渐进过程;二是初期经营时目标消费群体定位错误,把目标顾客锁定为家庭主妇,什么都卖、但价格又比杂货店和传统市场高,门店定位不明晰。1984年,他们转变经营策略,选取有便利需求的流动上班族和青少年族为目标消费群体,并辅以门店形象的改变,这样到1987年结束亏损。目前7-11的赢利在稳步增长,2005年营业收入达到新台币936.4亿元,增长17.7%。
    引进境外品牌。台湾地区非常重视便利店品牌的引进。统一超级商店早在1980年,就与7-11创始者美国南兰(SouthLand)公司合作,引进7-11品牌经营连锁超商便利店。目前台湾地区便利店的主要品牌大多是从境外引进的,如日本的全家便利店品牌、福客多便利店品牌,美国的OK便利店品牌等。根据台湾地区经验,引进的品牌,一定要本土化,适应当地消费习性,其中的经营模式约有70%可以照单全收,20%必须稍加修正,还有10%可能完全无法适用。
    发展连锁加盟。与其他业态相比,便利店单价较高而单店规模偏小、店铺开发成本较高。据统计,采取单店经营形态的零售业,在开业的第1年,失败的概率是70%,在第1个5年后能生存下来的只有10%;而连锁体制下的便利业,成功的概率第1年是80%,第1个5年内是90%。台湾便利店业者认为,连锁加盟是实现规模快速扩张的有效途径。以7-11为例,其加盟店比重一直在不断提高,1987年为5%,1998年上升至70%,2005年则超过80%。
    供应链系统信息化。台湾的企业都很重视便利店的信息化。在台湾地区,每个7-11门店的货物供应涉及3000多个品种、500多个合作厂商,通过信息化(e化)的物流配送系统,其平均缺货率从1980年的22%降至目前的3%,每日到店车数亦由52辆降至12辆,降低了门市、供货商及物流商三方面的作业成本。台湾地区业者认为,信息技术在台湾商业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有助于建立庞大的连锁加盟系统,形成规模效应;二是通过建立先进的情报系统,准确、快速捕捉消费者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方向。三是通过准确、快速的信息沟通,大大提高物流企业的单据处理和配送效率。
    虚拟网络与实体网络结合。在台湾地区,便利店与电子商务相互依托,共同促进。在网上购物兴起后,台湾的连锁便利店运用电子商务更凸现出便利性,业态得以创新发展。台湾地区的在线零售业经营形态中,2004年电子商店中,有40.2%是先有实体商店再进入电子商店领域,其余的59.8%电子商店当中,也有85.3%之后开设了实体商店。每笔电子网络交易都有便利店系统的实体店铺、实体配送网点参与。在密集的实体连锁商店网络环境下,依托有效率的物流配送系统,可以将任何商品以一天2到3次的频率,从物流配送中心送到每一间连锁实体店铺。
    培育现代商业人才。台湾地区企业都非常商业领域人力资源的培养。台湾的富群超商(OK便利店),从2004年开始导入e-learning学习方式,构建了“OK e学堂”的电子信息交流平台,解决了基础作业面人员培训不到位的问题。台湾连锁加盟促进协会认为,未来大陆10到15年,亟需75000个具有国际经验的高级经理人。他们还在大陆建立了上海育成中心,针对各会员企业开展高层、中层、低层管理培训,力图打造成为大陆未来连锁人才的补给站。
    台湾地区的现代便利商店以连锁方式实现规模化经营,在高效的信息系统、强大的配送能力支撑下,并凭借其广泛分布的店面和独具特色的组合策略,为消费者提供了高附加值的商品组合和方便、快捷的生活服务,从而给消费者带来了距离、购物、时间、服务四方面的便利性。与此相比,我国大陆便利店数量和质量远远没有达到发达地区水平。从完善商品的便利性看,目前我国便利店的商品和传统商品差别不大,商品创新不多,商品种类不足,服务性商品很多都还没有进入便利店。从完善交易的便利性看,还不能有效利用电子商务手段,结合便利店的实体店铺网络,使消费者可以放心地选择安全的支付方式,而且可以便利地在最近的便利店拿到自己选购了的商品。
    当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接近2000美元,上海、北京等地的人均国民收入更超过5000美元,对便利消费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时便利店不仅便利消费,而且还增加就业机会。2002年台湾便利商店共提供了21000多个就业岗位,2006年台湾岛内仅新增的加盟店数,预计将创造数千个创业小老板,带动出上万个就业机会,对关注民生有着非凡的意义。我们可以借鉴台湾便利店的经营模式和发展经验,增强社区便民服务功能,提高便利店的服务水平,促进社区居民消费和民生产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商务部政策研究室)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