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不该一“融”了之
    2010-08-27    作者:朱丹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国银行8月20日晚间发布公告称,该行A+H股配股融资不超过600亿元议案获股东大会通过。根据此前公告,中行拟以每10股现有股份配售不超过1.1股的比例配股,A股供股和H股供股比例相同。中行在其公开的“A股和H股配股方案的议案”中则表明了融资意图,“为补充本行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满足本行业务持续发展对资本的需求,根据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两地股东利益和诉求,本行拟实施A股和H股配股。”据悉,此次配股计划在年内完成。此前,中行已发行了400亿的可转债。
  时隔两天,8月23日,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在京表示,该行A、H股配股方案已获银监会批准,待证监会批复,争取年内完成,还将择机发行次级债,未来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1.5%。建行此前曾公告,拟按每10股配售不超过0.7股的比例在A+H两市同时配股融资,融资总额最高不超过750亿元。
  目前看,自去年开始的银行融资潮在今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就在农行上市刚刚尘埃落定之时,工、中、建行纷纷抛出了各自的融资方案。有消息称工行700亿元可转债加“A+H”配股方案,可能安排在11月份。此前,交行已率先完成融资。
  抛开几大行,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也颇有不甘落后之态。民生银行考虑年内发行150亿元人民币次级债,这已是该行14个月内第三次融资。中信银行在半年报中表示,将进行A+H股的配股融资并发行次级债。华夏银行和浦发银行也透露出将采用定向增发的方式融资的意向。
  银行频频融资圈钱的目的,依中行公告所言“为补充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倘若深入研究,深层原因又为何呢?对此,有分析人士指出,银行迫不及待扩大资本金等“分母”的初衷,或许是为了处理未来可能增加的不良贷款,降低不良贷款率,降低金融风险。
  事实上,经过了2009年新增贷款投放的天量增长后,多数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均出现大幅下滑。而根据银监会的新规,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限分别提高至11%和10%,这也成为各家银行纷纷挤上“融资”这一独木桥的原因。
  令人费解的是:从近期各家银行陆续发布的中期业绩来看,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利润增长,取得了“亮丽的成绩”。既然银行都露出了“不差钱”的态势,又何以不约而同启动巨额再融资方案?
  遥想当年进行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初衷:建立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不断增强;建立市场化的资本金补充机制,发挥资本市场对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促进和监督作用;稳步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如今看来,在经历了若干年的市场磨炼,银行在取得财务数字可喜变化的同时,在公司治理架构、市场约束机制、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改善。只是这些改善依旧难以掩盖其在资本管理方面的经验缺乏。
  银行补充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无可厚非,但一定要选择向资本市场伸手吗?除此之外,别无他径?
  恐怕并非如此。作为上市企业的银行在补充资本、提高核心竞争力时,一方面应从内部挖掘发展潜力;另一方面才是向外部市场融资。这样看来,再融资只是一个非唯一的途径。身为上市企业,从内部抓起,加强资本管理,少惦记股民又或储户的钱,把算盘多打在如何提升自身盈利能力之上,从严格贷款审批抓起,降低风险才是根本。
  相关稿件
· 信用卡沉睡凸显银行风险 2009-05-15
· 刘煜辉:票据融资造成银行风险隐患 2009-02-27
· 短贷长投加大银行风险 2008-11-07
· 英国设立专门机构监督商业银行风险模式 2008-03-13
· 李扬表示:资金开始“脱媒” 银行风险显现 2007-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