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北京人口持续快速增长,市人大常委会建议对吸纳大量流动人口的小企业小门店实行强制退出机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在加大对高端人才引进的同时,减少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而对那些在京拥有住房、具有稳定职业、连续居住的流动人口,应研究采取新的管理模式。(8月3日《新京报》)
饱受人口膨胀压力的北京,希望限制城市人口的增长,以缓解城市资源环境压力,这可以理解。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流动渐成常态的今天,这着实不是个容易解决的问题。因为无论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好,管理模式的转变也罢,减轻城市人口压力都必须兼顾民生利益。如果断然对吸纳大量流动人口的小企业小门店实行强制退出机制,显然欠缺对民生利益的周全考虑。并且对于一座城市的整体人才结构而言,也有失偏颇。 实际上,导致人口减负从低端做起的做法,显然跟相关决策者的理念有关——城市化发展到今天,很多城市经营者的理念,已渐渐由无新意的“高大全”开始向建设“精英化城市”转变。但这种“精英化城市”理念正常吗?能够实现吗? 在一些城市经营者眼中,所谓精英化城市,就是城市人口素质普遍较高,这种素质更着重于文化以及道德上的优越感,也就是所谓高端人才。换言之,至于小企业小门店,干收破烂卖早点这些营生的人,显然是跟精英挂不上钩、搭不上架的,于是便划入了低端劳力的范畴,划入了缩减的范畴。 且不去扯“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样的客套话,单从一座城市的经营治理而言,既离不开搞房地产创造
GDP的高端人才,也离不开卖煎饼豆浆的小摊贩。收破烂卖早点的走了,再多的高端人才,没有早点吃,垃圾没人收拾,精英人才、高端人才汇集的城市并不一定是精英化的城市。因此,所谓缩减低端劳力来减轻城市人口压力,控制流动人口的做法,实际上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首先应当是一座民生之城,应讲求人才结构的合理配置,讲求城市文明的塑造,和文化的多元。所谓高端人才与低端人才,在劳动力的使用上,各有所长,就看怎样合理配置。或许小摊小贩、游街走鬼被城市经营者看成是城市可有可无的点缀,从未想过他们谋生的不易以及他们对城市带来的便利。实际上,人口的流动包括到“小企业小门店”谋生的所谓“低端人才”,更多的是一种市场的天然需求产生的,并不是单纯的行政命令就能遏止的。因此,缩减低端劳力的想法,实际上更像是一种幻想。城市的合理经营和良性发展,必定是各种劳动力合理配置、有效管理的结果。一味地去粗取精,幻想城市精英化的理念,忽视的也许不只是某个劳动层级的利益,也许更是整座城市的民生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