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别忘了市场无形之手
    2010-08-04    作者:如一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日有媒体报道说,一年内13个规划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根据已经批复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中部和西部,再加上刚刚获批的黄(河)三角,我国新的区域经济版图逐渐成型。
  地方政府如此热衷搞区域规划,背后当然是有原因的,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却始终存在。如今“十二五”规划即将出台,趁此机会将地方规划跻身国家发展战略,以最大限度地争取得到中央政府的政策扶持。
  从国家层面看,后金融危机时代要维持经济增长,必须培育新的突破点,而落后地区无论在资源还是市场方面的潜力都大大超过发达地区,推动地区间的经济融合协作,一方面有助于推动落后地区进步,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另外一方面则可以通过打破长期存在的区域行政壁垒,使各种资源流动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为经济向扩大内需转型提供前提。
  不过,尽管区域规划有其出台的必要性,可目前各地争先恐后、一拥而上却不能不让人产生疑虑。已有分析指出:一些区域规划实际上是大圈套小圈式的,将来难免会出现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要求上马的区域规划过多,就算国家资金比较充裕,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支持所有区域发展,一些规划最后很可能变成纸上谈兵,无法落到实处。
  除了种种表面上的问题,更值得引起思考的是:目前出台的众多区域规划,对市场因素以及完善市场机制方面的考虑究竟有多少?因为规划不管做得再怎么完美也是静态的,市场经济却在不断运动变化,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如果规划的实施不能在推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有所突破,那么一旦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比较大的变动,这些区域规划能否由美好的蓝图化为现实,就成一个很大疑问。
  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巨大冲击影响至今还在,说明任何忽视市场变化的行为都将给经济健康发展埋下隐患。虽然金融危机已过去两年多,但从宏观角度说,影响我国经济的内外因素仍有不少,未来经济增长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市场形势,任何规划恐怕都难以预见到经济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变化。更何况目前出台的区域规划大多是从地区资源角度出发,突出强调已有的一些优势,对资源优势变成市场优势需要哪些必须的前提条件来配合,以及发展经济如何防备随时可能降临的市场风险,考虑似乎并不太多。
  实际上,一些地方经济之所以缺乏应有活力,问题的根子并非在没有区域规划一类的东西,而是市场机制极不健全,政府“有形之手”对经济活动干预过多,使市场“无形之手”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发展自然要落后于人。如果说以往的行政区划体制在不少方面束缚了区域经济进步,那么现在只是将几个相邻的地区人为地规划到一起,却不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改革政府职能,完善市场经济管理体制,很多规划中所描绘的新的地方经济增长极恐怕很难形成。
  不少信息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大市场配置资源的改革力度,以增强市场经济活力。因此,制定区域规划首先应该明确的一点是,让经济发展更好地顺应市场规律,通过价格、竞争等无形手段的推动,促使各地的资源优势得到更为科学合理的运用。只有在遵循价值规律基础上形成的区域经济,才真正经得起市场风雨的吹打。

  相关稿件
· 国务院批准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 2010-05-25
· 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2010-05-25
· 七大区域规划今年有望陆续出台 2010-04-01
· 内蒙古区域规划有望出台能源战略受关注 2010-03-24
· 多省政府工作报告列区域规划重点 201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