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种新能源不环保
    2010-07-30    作者:王福重    来源:上海证券报
    保增长、防通胀、调结构,这三者是什么关系,到底以何为重?
  提出保增长的背景,是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增速出乎意料地下滑。不过笔者以为, 1992年迄今,无论国际环境好坏,增长这个目标,我们从未失手。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充足,消费需求基数庞大。在技术扩散速度迅速的今天,所有的产业,最终都是劳动密集,而非资本密集,劳动力是生产的决定因素,所以对经济增速,没什么好担心的。对政府刺激增长的后果,则要有充分估计。4万亿刺激计划的主要投向,是基础设施。去年铁路投资高达6000亿,已出现严重过剩苗头,部分高铁没人坐。现在刺激计划正在退出,钢铁水泥不仅将重回产能过剩状态,而且还产生了新产能过剩,即铁路、机场等的过剩。更严重的是,这些基础设施,并没有带来长期的就业,没有引发乘数效应,民间投资依旧启而不动。
  再说防通胀。有很多人对下半年出现通胀表现出担心,媒体也在渲染,这是没有必要的。个别商品价格上涨甚至飞涨,跟通胀不是一回事。在产能过剩的当下,忧心通胀,多少有点杞人忧天。实际上,国人更多是在担心资产价格泡沫,但资产价格上升,可以吸收大量的流动性,降低通胀水平。目前房价正趋于平稳甚至小幅回落,而沪深股市上半年跌幅世界第一,对于资产价格上涨的担心,似乎也过分了些。资产价格泡沫跟老百姓生活有关系,但跟代表通胀的CPI比起来,重要性逊色得多。何况,政府治理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的手段很多,比如利率、准备金率、税率等等。
  跟保增长、防通胀的目标单一性比起来,调结构是个大题目,非一朝一夕之功,且常受既得利益者的掣肘。但是,如果继续拖延,尽管增长可以持续,可若到积重难返之时,恐就无回天之力了。
  眼下对调结构的理解五花八门,好像结构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比如有人把调结构理解成优化产业结构,有人理解成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能源、环保和低碳产业,也有人理解成从外需到内需的转换等等。这些都不错,但都不准确。在笔者看来,调结构,是调整要素配置的权力结构,以及分配结构。
  产业结构,是要素配置的结果。一说优化产业结构,有人想的就是增加高科技产业比重。其实,高科技不一定就好(比如协和飞机速度最快,但是已经消失),就适合中国。因为要素配置的权力长期由政府主导,国有部门长期以低代价获得稀缺资源,如土地和资金资源,造成中国过早进入资本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样的结构,对于一个劳动力资源严重过剩的国家,并无多大益处。所以,我们看到,在钢筋水泥造成的GDP数字不断膨胀的同时,中国的就业始终没有根本改观,大学生就业难,便是活生生的现实。
  现在各地都在热衷发展新能源、环保、低碳产业。其实,新能源不一定就是环保的,产品低碳,生产过程也不一定就是低碳的。比如风能发电,需要占用很多土地资源,风电机组的核心是铜,而铜的开采和冶炼过程却是高污染的。再比如多晶硅,生产中会产生有毒的四氯化硅。还有光伏发电,首先是技术还不过关,发出来的电价比普通电贵数倍。至于低碳,真正的低碳核心技术,都不在我们手里。在一窝蜂似地大干快上新能源、环保、低碳项目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地方政府的影子。因为时至今日,要素的配置还是政府说了算,只有随政府的指挥棒起舞,才能获得资源。
  人们经常认为,消费不足是中国经济问题的症结,其实,在理论上,没有消费不足的问题。因为大家都是追求自身效用极大化的。以GDP来说,消费是最大的一部分,但是,消费占GDP的比重是比较稳定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占GDP较小,但是变动剧烈得多的投资决定的。中国的问题在于,民间大量储蓄,没有用于投资。而大型国企便宜使用储蓄的结果,是产能过剩,而无就业。要获得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双重实现,包括改变产能过剩和地区趋同化,就必须放开民间投资。国务院关于民间投资的新三十六条,细则最近已经出台,希望由此看到真正的民间投资的活跃。
  说到消费不张,完全是居民收入增加迟缓,分配不均匀,以及社会保障后顾之忧未解之故。今年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了27.6%,GDP增长11.1%,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仅增长了7.5%,换句话说,在全部的蛋糕中,居民收入份额又下降了,而且,收入差距依旧保持扩大之势。所以,调结构的核心,是调整已经畸形的收入分配结构,降低总体税负,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细化、公开预算,严格评估各项支出的必要性。
  相关稿件
· 评《决战新能源》 2010-07-08
· 政策支持有助破解新能源发展瓶颈 2010-07-08
· 新能源车地方追加补贴试点在深圳启动 2010-07-08
· 深圳首开新能源汽车“补私” 2010-07-07
· 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增至25个 2010-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