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出炉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11亿,平均年龄约为27.3岁,多集中在低薪或高危行业。
这一数据让公众并不感到意外,现状由来已久。有人戏称这类人群是“3D人群”,即从事脏(Dirty),险(Danger),难(Difficult)职业的外来人口。但是随着中国城市化的突飞猛进,这一人群正在迅速扩张并且年轻化,从数量上看,已经不再是当初的“边缘人”,而是成为市民、农民之外的“主流人群”。
市民、农民、流动人口鼎立态势已是现实,这出三国演义就必须要唱得深入人心。早些年,不少城市把流动人口看成“抢饭碗军团”,视之为洪水猛兽。南京市就曾经大量赶走民工,腾出了4000个工作岗位,但一个月后,当地人仅就业了1000个岗位,其余3000个没人乐意干。不是民工离不开市民,恰恰相反,是市民少不了民工。
正如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人的祖先那句著名的口号:“哪里有面包,哪里就是祖国”。如今的世界移民大军也继承了这个精神,哪里生活好,哪里就是家园。人口的流动是历史的趋势,也是世界的潮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将来的中国,没有市民,也没有农民,只有移民——不断流动、移居的公民。
从广州的60分入籍、北京外来人口子女同等入学、上海居住证转户籍改革等一系列举措看,我国流动人口遭遇制度性拦截的阻力正在逐渐减小,政府户籍改革的决心已现。现在的问题就是,人口汇流已成万川入海,但《报告》中提及的六大问题——包括社保、医疗、维权、子女教育和就业难就不应该逆潮流而动。
人口在流动,权利却不扎根,这才是流动人口的心病所在。一些城市仍然采取行政干预和保护性措施,用户口或社会福利限制劳动力的使用,特别是在一些与本地人相竞争的岗位上。本地劳动力主要流入金字塔上层,如行政事业单位、大中型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兴服务业等;而外来劳动力则主要流入临时性的、收入低下、体力繁重、工作条件差的岗位。 城市的确敞开了大门,但城里的月光不应该有阴影,对流动人口不应只有管理,而没有保护。甚至如东莞长安镇上角社区一样,一条道路上写着:本地人通过,“新莞人”禁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