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通胀不能依赖低利率
    2010-06-21    作者:周俊生    来源:南方都市报

    在日前于北京举行的《中国经济季报》发布会上,世行高级经济学家、报告主笔高路易表示,中国的通货膨胀处在可控状态,而其原因是中国目前的利率处于较低水平,因此中国不会发生恶性的通货膨胀。他并且认为,中国可以让利率在货币政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6月19日《每日经济新闻》)

  高路易先生的这个观点,只说对了一半。中国的低利率政策确实是抗击通货膨胀的有效工具,它使企业能够以比较低廉的利息代价得到资金支持,这在两年来全球金融危机肆虐的关键时刻可以看得很清楚,我国央行通过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降息等手段使大量银行信贷流向市场,保证了市场拥有充足的流动性,使众多企业以较小的代价度过了危机。但是,这种低利率政策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银行信贷在去年的大量投放,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实体经济的实际需求,因此其中有相当成分流入了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在房地产市场上,它直接导致了蔓延于全国的房价快速上升,使政府现在不得不花很大的精力来调控这个市场。信贷过量增长对股票市场的危害也很大,它向市场管理部门和投资者都发出了错误信号,市场管理部门借着泡沫的泛滥加紧推动融资,并冒险推出股指期货等风险巨大的衍生产品,投资者则无视市场风险盲目投资,遭遇了重大的财产损失。所以,低利率政策支配之下的信贷爆发式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又反过来提高了通货膨胀产生的可能性。
  实际上,目前我国的利率不仅是低利率,而且已经是负利率。从宽货币政策的推行,在造就市场流动性充裕的同时,也使市场物价出现了持久的上升。国家统计局前不久公布的5月份主要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CPI指数同比增长已达到3.1%,但我国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25%,这意味着我国银行储蓄的利息已经不足以让储户对冲CPI上涨幅度,储户存入银行的资金,实际上在遭受着贬值的损失。按照通常的理解,这已触碰到通胀的警戒线。更为重要的是,长期实行的低利率政策与CPI指数的不断上升,使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剪刀差”,已经导致我国的利率出现倒挂,储户将钱存进银行,不再是一种保值手段,相反成了一种缺乏经济意识的“傻瓜行为”。
  但是,我国是一个储蓄大国,将余钱存入银行,这是城乡居民最为基本的一种理财手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国银行存款也呈现直线上升的状态,但负利率的长期存在使这种朴素的愿望难以实现。如果考虑到中国还有不少贫困者,他们的余钱本来就不多,存入银行的资金也有限,但负利率却使他们的存款在银行中不断地贬值,就更说不过去了。目前,我国政府正在大力倡导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但这决不仅仅是指提高他们的劳动报酬,提供增加财产性收入的制度保障,同样应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负利率的存在与这一宗旨是背道而驰的。
  事实上,最近几个月来,随着CPI的不断上升,是否需要加息已经成为货币政策管理当局必须认真考量的一个问题。由于担心加息可能导致通胀威胁加大,央行在这方面显然有点举棋不定。但是,让负利率状态长期存在,并将其作为控制通胀的一个手段来使用,这其实是需要以牺牲广大城乡居民应有利益为背书的,从根本上说,当城乡居民的储蓄热情挫伤以后,如果按照一些人的如意算盘,储蓄额真的出现了下降,对于众多商业银行来说,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
  而当城乡居民手中持有的现金不再存进银行,而是投入消费市场,消费固然可以拉动一两个百分点,但随之而来的便是物价的上升,CPI指数的进一步走高,通货膨胀的威胁也进一步加大。
  对于我国的普通民众来说,通货膨胀可能是一个抽象的经济学概念,但由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物价上涨却是十分直观的,它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因此,作为货币政策管理当局来说,必须考虑到民众在这方面的承受能力,并积极利用货币政策来帮助民众减少这方面的忧虑,用加息来缩小或者抚平负利率对民众财富的消蚀,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积极手段。如果货币政策管理当局只是为了达到控制通胀的目的而对负利率状况听之任之,那么,很可能出现的结局是,控制通胀的目的没有达到,广大中低收入者唯一的理财通道也被堵塞,他们只能被动地承受自己的财富缩水而无能为力。

  相关稿件
· CPI上涨不等于通胀来临 2010-06-12
· 中国进入温和可控通胀时代 2010-06-12
· 连平:CPI增长符合预期 现实不存在通胀 2010-06-11
· 5月经济数据今公布 通胀隐忧仍大加息或再次放缓 2010-06-11
· 提高工资不会引发通胀 201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