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两难 莫求两全
    2010-06-21    作者:陈晓彬    来源:经济参考报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极为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有媒体归纳出中国经济目前正面临若干两难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属于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过程中累积下来的结构性矛盾,在国内外新的经济形势下的集中体现。从现代世界经济发展过程看,解决结构性矛盾带来的两难问题,似乎没有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都要经历一个痛苦、至少是不那么舒服的过程。中国面临的抉择是让那痛苦,或者说不太舒服的结构调整过程的程度轻一些,但还是长痛不如短痛,应尽早完成结构调整,为未来发展铺筑坦途。
  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确立后很长一个时期里,占据统治地位的西方经济学认为,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完美永恒的制度,在“无形之手”的指引下,可以自行调整,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应该承认,这种市场机制在调整资源配置,调整人们之间经济关系方面是迄今人类发现的最有效率的方式。不过,自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速度太快,“无形之手”实在忙不过来对市场进行时时处处的调节,待各种矛盾累积到一定程度,靠“过七八年再来一次”的经济危机强行调节。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这种“过七八年再来一次”的经济危机也不能有效地调节经济结构了,于是酿成了至今还令人谈虎变色的“大萧条”。
  在应对“大萧条”过程中,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了重大的结构性调整,利用政府的“有形之手”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例如,采用权衡性财政政策,干预社会总需求水平;建立社会保障系统,直接参与社会分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维护金融系统稳定……
  “大萧条”以后的结构性调整,曾经为美国战后的经济发展带来过一段黄金时期,但是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传统制造业地位的下降,又让美国经济遇到了新的结构性矛盾,靠凯恩斯主义的政策,美国避免了“大萧条”重演,但终于没逃过长达十多年的“滞涨”之苦。但也正是在“滞涨”这个痛苦期间,美国进行了新的经济结构调整,建立起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的所谓“新经济”,又迎来了一个较长的繁荣时期。最近这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衰退,至今还没有完全结束,前景尚难预料,但人们普遍相信,经历这场痛苦衰退后,西方经济必然还会实现新的结构性大调整。
  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对“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在调整市场经济中的结构性矛盾的作用都持否定态度,认为“有计划、按比例”的计划经济能化解一切结构性矛盾。历史证明,在生产力日新月异的飞速进步的情况下,根本没有人能准确计算出各种生产要素结合的最佳比例,更算不出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最佳组合。由于缺少“无形之手”平时的自动调整,越详尽、越严格的社会经济计划往往造成越严重的经济结构失衡,其调整过程更痛苦。这方面,年纪稍长的中国人都曾有切身的感受。
  在市场经济中摸爬滚打几百年的西方国家都没有完全把握市场经济的规律,不得不承受几年、十几年一次的结构调整之痛,中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下开始改革开放,开始走上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道路的,怎么可能从一开始就料事如神,完全把握了当初、现在和未来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呢?经过30年高速发展,在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时刻,中国经济种种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凸显,遇到诸多“两难”问题,是毫不奇怪的。而调整这些结构性矛盾不可能不触及一些行业、一些地区、一部分群体的既得利益,让这部分人付出点代价,遭受点不舒服。笔者认为,既然结构调整会给我们带来一些躲不掉的苦痛,那么还是长痛不如短痛。

  相关稿件
· 是上是下面临两难选择 2010-06-18
· 两难间寻求平衡 下半年政策压力舒缓 2010-06-18
· 是上是下面临两难选择 2010-06-18
· 宏观调控诸多"两难"如何化解 2010-06-17
· 钢材出口退税调整陷“两难” 201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