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发改委将积极开展轨道交通票制票价研究,利用价格杠杆引导市民出行,特别是引导旅游购物人群避开高峰时段出行。今年年初,市政协委员、北京建筑设计院副院长陈杰建议“地铁高峰时段加价到五六元都不为过。”发改委考虑通过“限时加价”的手段,为高峰时段的地铁运营“减负”。(6月9日《中国新闻网》)
如今,出行难已经成为世界大城市的通病,无论是国外的巴黎、纽约还是国内的北京、上海。人口稠密,写字楼聚集,特别是中国大城市,由于近年来,房价高企,使许多人的办公区与居住地相距越来越远,纷纷选择了自购“代步车”,但是,私家车过多,又形成了新的道路拥堵,为此,各级政府都在加大公共交通投入,呼吁市民多乘公共交通,少用私家车。
这样,既可以缓解交通拥堵,也可以节能低碳,还可以为有车一族节约经费和时间。因为,从现阶段来看,公共交通运量大,价格低,是城市的工薪族和“漂流”群体,最常用、最实惠的选择。
但遗憾的是,像陈杰委员建议的“地铁高峰时段加价到五六元都不为过”,已经被提上了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通过“价格杠杆”来“引导”,来“收费”,来“平衡”,来“弥补”,来“提高”……这些年,老百姓已经听的很多了,除了字面不一样,其实质基本差不多,就是两个字:涨价!
把电视模拟信号转为数字信号,说是通过“价格杠杆”,来“提高”收视质量;把用户正常用电,通过“价格杠杆”,调节成“波峰”价;把老百姓日常用水,通过“价格杠杆”,调节成“梯形”价,如此等等,现在回头看来,就像赵本山卖拐——大忽悠。当然,咱们北京地铁也不能“落后”啊,这就马上与时俱进了,准备通过“价格杠杆”,把原来2元的票价“限时加价”成为五六元。
如果这个“价格杠杆”,真的有那么灵,就像铁拐李葫芦里的药,可以包治百病,那么,就是用一万次大家都欢迎,但事实上,这个“杠杆”撬给自己的只有钱,留给老百姓的只有一句话:掏钱。
就像这个地铁“限时加价”方案,如果真的实施,“杠杆”“杠”掉的将不是客流量,而是民生情怀。笔者以为,这个方案有两大不足:
一是不厚道,不可行。乘坐地铁的都是普通老百姓,他们收入低,住家远,需要来回奔波,即使持公交IC卡的乘客保持2元票价,那么,客流主体仍然是来北京办事的、探亲的、访友的、旅游的、学习的、打工的,相信他们也不愿忍受地铁摩肩接踵的待遇,但是迫不得已呀,因为他们自己没有轿车呀,又没有钱去打的,你就是涨价,还得咬着牙去坐呀,总比自己走路快、比买车便宜。面对如此境况,以提价来限制客流量,岂不是一厢情愿。
二是不经济,不环保。现在世界各国、各大城市都把发展公共交通放在解决市民出行的首选,但这个涨价方案却是背道而驰,非要把市民逼得去买私车不可,这样,就增加了汽车出行,加剧了空气污染。同时,如果乘坐地铁成了高昂的消费,换句话来说,出行的交通费用占了市民日常开支的大头,这样的公共交通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肯定地说,公共交通是公益事业,是城市发展的方向,低价、方便、快捷不但是公共交通的基本理念,也体现着城市管理者的民生情怀,因此,以“价格杠杆”来为客流量“减负”,不现实,也不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