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何以成了污染转移
    2010-05-27    作者:钱夙伟    来源:经济参考报

    据《京华时报》报道,近日,湖南省涟源市金石镇一方面国家投资近百万元在该镇白潭村建设了国家安全饮水工程;另一方面,一个在别处屡屡碰壁的高污染锰矿企业被镇里引进村,成了水源污染的心腹大患。据调查发现,金石镇的事例非个例。在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中,一些乡镇成为污染企业的主要流入地。尽管老百姓强烈反对,但项目背后往往有当地政府积极推动的身影。
  本来,产业梯度转移,是通过产业和要素的转移,以缩小地区差距、实现经济布局和发展相对均衡,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显然,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不是简单的企业搬迁和产业搬迁,而是在搬迁、转移的过程当中实现升级,也因此,当然绝对不是污染企业的转移,凡污染企业,本来就没有“转移”的资格。
  实际上,除非污染企业经整治后排污达标,否则在当地就早已“就地正法”,当环保生态已成为共识,搬迁既不是出路,也不可能觅到落脚之地。然而,让人痛心的是,现在许多产业承接的地区,且不说根本没有这道“门槛”,而且是主动相迎奉若上宾。明知是“祸水”,先引进再说,是因为于落后地区的官员来说,迫于引资的压力,早已是饥不择食,于是引进成了硬道理。至于污染,因为往往要在建成投产后才能暴露,而这时,引进项目的官员早因为引进有功,而得了诸如升迁调任的好处,同时,按目前的问责制,也追究不到他的头上。
  也因此,一些乡镇就成为污染企业的主要流入地。这于尚处于落后之中的乡镇无疑是雪上加霜,甚至反遭灭顶之灾。污染蔓延之下,失去了本来宜居和生产的环境,而且,乡镇这块最后的生态净土一旦被污染,又得重蹈先污染再治理的覆辙,治理的费用几近于无底洞,即使花再多的钱,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也无法彻底复原。
  因此,必须有刚性的一刀切的要求,对于拍板引进项目的官员,对污染的把关,必须负责到底,一旦发现失职渎职,无论其身在何处,都必须责任倒查。若此,产业转移,才不会变成污染转移。

  相关稿件
· 宣城“绿色”承接产业转移 2010-03-17
· 铜陵:五大承接优势助力产业转移 2010-03-17
· 高水平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 2010-03-08
· 皖江产业转移示范区力推“低碳发展”之路 2010-02-22
· 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2010-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