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杰父母”评选为何引来质疑
    2010-05-24    作者:治平    来源:羊城晚报

    眼下,广东省妇联正向全社会征选“十杰父母”。记者注意到,在众多父母的自荐材料里,都大篇幅讲述自己如何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孩子。不少人因此疑问:难道“十杰父母”评选,就是一场“母凭子贵”的角逐?
将孩子培养得年年考第一,门门得优秀,特殊才艺出类拔萃,“三好”奖状挂满一墙壁……这样的父母不杰出么?有人会说,这不重要,爱才重要。可怜天下父母心,谁家的父母不爱孩子呢?难道就因为孩子杰出就要质疑父母对孩子的爱要更少一点吗?杰出孩子的父母绝不承认这一点,平庸孩子的父母也绝证明不了这一点。除非出现感天动地的个案(比如子女是残疾,父母对其异乎寻常的特殊关爱),父母们对子女的爱是衡量不出高下的。
    既然爱无法量化,实在要评出“十杰父母”,大概只有通过爱的效能来一决雌雄了,例如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下取得的成绩和奖项。“母凭子贵”似乎无可避免,也无可厚非。
    然而,孩子要取得出类拔萃的成绩,除了要靠父母的爱,很可能还要靠父母的钱和权。如今的优质教育资源,已经越来越成为富者和贵者的私有之物。甚至从胎教开始,教育资源就呈现出起跑线上的差异,曾经的教子佳话“孟母三迁”,更是贫困家庭想都不敢想的奢侈。有了优质教育资源和优越成长环境的保驾护航,富贵家庭的孩子成为杰出者的胜算要大得多。若如前述,我们假定天下父母的爱是不相上下的,则孩子成为杰出者一个关键的变量就是父母的财富与权势。以孩子是否杰出为标准,贫困父母与富贵父母竞争“谁是好父母”,注定败多胜少。
    然而哪一个含辛茹苦的父母会承认自己不是好父母呢?贫困父母最易感受到其中的无奈与不公,新闻中报道,有激愤者在论坛发飙:“贫困家庭父亲为了给孩子凑学费,被逼急了去做贼,这算不算好父亲?”质疑“母凭子贵”,不仅是透露出失意者的不服或嫉妒,更通过对“杰出孩子”培养过程的刨根问底,导致了对教育资源贫富分化的批判。
    教育资源的贫富分化最终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呢?富贵者通过更优越的教育较易让子女杰出,而杰出的子女又较易继续他们新的富贵,贫困者及其子女的遭遇则反之。如此循环不已,就会造成社会学家深以为忧的阶层固化、“种姓遗传”。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