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统治》
陈雨露 杨栋著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10年1月
2010年初,一本全新视角论述货币,识别金融规律的《金钱统治》出炉,它不仅因作者权威专业而难能可贵,更在于该书对中国货币史的通俗解读和系统构架开历史之先河。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陈雨露与杨栋博士联手写就《金钱统治》,不仅让我们重新温习了5000年的中国历史,还为我们上了一堂印象深刻的金融启蒙课。通过许多精悍小故事,作者轻松解说,泼辣评论,读来畅快淋漓。 阅读此书,笔者有极深的三点启示。
启示之一:历史上中国的金融创新遥遥领先
何谓如此,仅需举两个案例。一个是有关商人鼻祖范蠡的故事。范蠡在与秦国的贸易中,在货物上标明“商”,作为自己区别于其他人的标志,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LOGO,后来这个LOGO变成汉语中贸易的代词——“商”。 范蠡创造“商”的概念中,商人作为货物流通的承载者,最重要的是信用,富而需有德。 范蠡是十六两秤的发明者,十六两秤上有福、寿、禄三星,缺一两损福,缺二两损禄,缺三两就折寿了,由此可见,商人的起源中,品德与富有兼备。 另一个例子则是,宋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那是北宋时期,当时,赵匡胤在成都地区强行推行铁钱,一枚铜钱要当十枚铁钱,不准私铸铜币。人们在使用过程中便发明了“交子”,以此代替流通的铁钱。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当时交子由成都16家富商垄断发行,实行交子兑付联保,并在交子上使用了第一代防伪标记——密押,由户铺押字,各自隐秘题号,官府也在16户新交子上加盖了官印。
启示之二:货币都是皇帝加强统治的工具
金融从来都是为有钱人服务的工具,就历史而言,货币都是皇帝加强统治的工具。 中国的封建历史,就是不同人等轮流称帝的历史,在这过程中,货币必然表达着皇权的需要。无论是秦始皇统一货币,还是汉初频繁更替的货币制度,盛唐、清末、民国的金融安排,莫不如是。 比如,刘邦称帝后的货币政策。刘邦似乎觉得“秦半两”太重,将重量由12铢减为3铢,允许民间私铸货币。实际上,允许私人铸币,并非由于刘邦大度,不想垄断铸币权力,而是迫不得已,或者说务实执政。 比如,篡汉的王莽,居然同时搞出了28种货币。 比如,袁世凯复辟,军阀混战时期,上千种货币同时流通。 《金钱统治》做出的结论是:无论是秦半两、三铢还是大小泉,其实目的只有一个:通过铸币聚揽钱财,巩固皇权。当掠夺超过极限,小农接近灭亡,就会演化成为暴力反抗。而每一次暴力反抗中最先遭殃的就是货币。我们总是进入权力周而复始的怪圈。
启示之三:中国金融的未来甚是光明
金融本质用经济学语言说,叫做有效配置资源。用作者辛辣的观点来看,金融永远用你的钱为比你更有钱的人服务。 作者认为,也正是这种本质决定了西方金融危机的必然,因为西方文明本源是理性,经济较好时期,交易、契约都可以执行。一旦信心丧失,不信任对手,如何能执行交易,而这种趋势蔓延,就是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 正是这种本质决定了我们克制危机的必然,因为华夏文明的本源是信任,经济萧条时期,我们可以不信任对手,但是,我们可以信任集体,信任国家。 究竟哪条路径是金融、经济发展的最优路径,当下顶级金融专家的观点是:没有答案。 没有答案,证明我们还有希望。所以,我们认为,中国金融的未来甚是光明。 《金钱统治》以金钱+统治为主线来贯穿全书,通过五千年皇权与货币之间的爱与恨来阐述历代币制更迭的背后不过是一场封建统治者分配财富的游戏。在作者眼里,金融的内涵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承载,金融不仅记录着财富,更为深邃的是它记录着人类前进的每一步,体现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是地理环境、技术、文字、宗教、经济体制甚至政治体制的总汇。 孔方乾坤,自有天道。金钱,从来都没有错,对与错,只在用钱的人。正像货币是经济的灵魂一样,当铅华洗尽,蓦然发现,金融制度原本就传承着人类文明的血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