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央行微调货币政策以来,市场就一直笼罩在加息的恐惧当中,各种各样的传闻和猜测时刻考验着市场脆弱的神经,央行下一步的动作似乎成为中国经济和中国股市走向的决定性因素。加息真的如此可怕吗? 加息预期来源于央行政策的突然转向和通胀压力的逐渐增大。CPI在去年11月份转正之后,仅用一个月时间便攀升至接近2%的水平,之后的几个月,虽说数据没有继续上升,但业界普遍预期通胀已经成为现实的压力。研究机构纷纷调高了对全年通胀水平的预测,并以此为依据将加息时间的预测大大提前。 通胀是一把双刃剑。在适度的范围之内,保持一定水平的通胀有利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种通胀被称为温和的通胀。根据经验数据,通胀低于3%,通常可视为比较健康的通胀。在温和通胀期间,生产者可以增加企业的收入,扩大利润空间,有利于形成生产的良性循环。对于消费者来说,温和通胀也不至于对购买力造成很大损失,而且收入增长可以对冲通胀压力。 在我国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冲击的过程中,银行体系向实体经济领域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充裕的流动性成功抵御了通货紧缩的冲击,经济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企稳回升并重新走上快速增长的轨道。适度的通胀预期对于拉动经济增长是有益处的,正是因为通胀的这一优点,西方发达国家通常采取通胀目标制的方式,将通胀目标设定在2—3%的水平,使通胀既可以发挥正面推动作用,又不至于使币值产生较大波动。 市场对于温和的通胀完全没有必要紧张,真正需要担心的是温和通胀是否会转化成恶性通胀。从2008年四季度开始,银行系统通过信贷方式向实体经济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巨额流动性对刺激经济效果明显,但同时也留下了隐患,货币政策有理由对此保持充分警惕。根据货币主义的分析框架,过量的货币供应必然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带来通货膨胀,为了防止通胀发生,货币当局需要在适当的时机回收流动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加息只是早晚的事情,而且早加息的效果要好于晚加息。当然,加息也要考虑全球流动性过剩导致的全球货币政策协调问题。 格林斯潘曾经是美国人的英雄,当年为了挽救“九一一”之后的美国经济,格林斯潘率领下的美联储多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但在美国经济重新复苏之后且资产泡沫比较明显的时候,美联储没有及时回收流动性,最终酿成了后来为害美国和全世界的金融危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