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博鳌“公司治理:危机的教训”专项论坛上,国资委副主任邵宁透露,中央企业一把手平均薪酬为税前58万元,并不像外面传言的如何如何天价。他还承认,央企高管薪酬问题让他很困惑。 央企高管薪酬问题为何让国资委官员困惑?在笔者看来,不外乎两个原因。首先,央企高管平均薪酬仅为58万元(税前),国人却为何对央企高管薪酬不依不饶?其次,从国际上看,高管薪酬标准高的高出普通员工上百倍,标准低的低至只有普通员工的四五倍,差别极大,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国际接轨? 长期以来,有关国企高管薪酬问题上从未停止争论。一方面国企高管难以对国有资产经营好坏真正负责,另一方面不少国企高管却又享受市场化的高薪;一方面行政任命的国企负责人薪酬不宜过高,另一方面国企也参与市场竞争,国企负责人的薪酬激励与行政任命制存在较大的矛盾……那么,困扰央企高管薪酬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通行的薪酬标准有两个形成体系:一是对于在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的劳动者,遵循市场化的原则;另一个是对于国家公职人员,遵循根据行政职位序列确定报酬的原则。 那么,央企高管薪酬应该遵循哪一个体系?应该说,遵循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从市场化角度出发,央企领导人应该是向社会招聘,根据其能力和工作绩效,支付千万或上亿的薪酬都是合理的。从非市场化角度看,如果央企领导人保留了国家公职人员身份,他的工作岗位是凭借其公职人员身份获得的,是由组织上任命的,并保留了行政级别,那么他就应该按照行政级别获得工资。 目前最大的悖论在于,国企高管并不单纯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他们更多是行政决策和政治任命的产物。拥有体制内官员的身份,却要按市场方式拿高薪,国企所享有的政策优惠乃至垄断地位所产生的“效益”,统统被作为高管的“经营绩效”,并以此作为衡量薪酬水平的依据。显然,央企高管薪酬最大的困惑源于高管身份与职能定位的模糊:他们究竟应该算作是单纯的职业经理人,还是“为官为一任,保一方平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公职人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清晰和明确的界定,相关问题不仅会让国资委官员困惑,公众也会困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