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截至2010年4月11日,共有35家中央部委公布了部门预算。总预算支出超过百亿元的部委有六个,其中交通运输部预算支出超过1200亿元,其他部委均未超过300亿元。2010年成为中国中央部门预算公开的第一年。 如果按照严格的预算公开标准,所有中央部委公开的预算,都不及格。尽管如此,这样的公开,也是第一次,其里程碑式的意义还是值得称道。但是,预算公开的进步,包括预算制度的改革,不仅需要高层和相关部门的积极主动,另一方面也需要公众的努力,加以推动。因为,财政预算的每一分钱,都是公民的税负。 公众的参与,其实是话语权问题,公众参与目的是促进话语权的表达,加强政府对公民的受托责任。当然这需要相关部门,包括人大的积极回应。前提之一是,必须保证公民对预算过程的参与。这方面香港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不过值得说的是,在参与和回应性机制中,其实是有学问的。因为公众大部分的利益诉求,不可能直接被采纳,甚至不会被听到。所以,公民在预算过程和政治程序中,必须要形成自己的利益代言人。 这是预算改革进程得以真正推进的根本。对于预算过程来说,虽然各个阶段的公众参与和话语权表达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在预算准备阶段。也就是说,在预算的形成和制定阶段,公众最关切的那些公共服务与设施的需求,必须由公民直接提出,或由公众的代表、团体直接提出。否则公众后期的参与,无论多么公开,其实意义都是不大的。 而我们看到,现行预算文件基本上不包含公民最关切的信息。甚至我们看到的各部委的预算,根本就只有收支的大致数据,其他详细信息一概不明。这样的预算,事实上让公众望而却步。这既无法对官员和政府机构形成压力,也无法体现公众诉求。所以,预算公开的信息的详尽和满意,关键在于制定阶段必须要充分体现公众意见。同时,在表决阶段,必须有公众代言人的充分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