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网上一篇热帖称,河北魏县举办该县第十届梨花节,从全县教育战线选拔年轻女教师作为礼仪、导游,还配有相关培训时的照片,遭到不少网友非议。而魏县梨花节办公室回应称并无不妥,当事老师是自愿的。当地政府认为年轻教师素质高,而梨花节是展示魏县形象的一次机会。(4月7日《潇湘晨报》)
这年头,节、会、展遍地开花,不仅看客疲劳,而且因为展示内容、表达方式同质化以及地方政府“文化(民俗)搭台、经济唱戏”的愿望过于强烈,已经不具备多少实际的带动旅游、招商引资的效果。 即便如此,许多地方特别是一些本身并无特色产业、独特文物景区资源的欠发达县市,仍然在这方面苦苦支撑,一方面,节、会、展虽然效果不大,但聊胜于无,总算有些可以在上级那里拿出手的政绩,不至于被人说成是“为官一任、无所作为”;另一方面,办活动就要花钱,也要找钱(贷款、摊派等),这其中必然存在操办者上下其手的空间,如果啥都不办,光靠工资,贫困县的干部怎么抽得起“中华”、喝得起“1573”?这还不用说,歌舞升平、锣鼓喧天的活动现场,向来是最能彰显权力主导者威严的场合。 “中国鸭梨之乡”河北魏县能将“梨花节”办到第十届,看上去跟其他一些地方每届政府热衷于搬出新名头、不断的“首届”某某某活动有所区别,也可以从中看出该项活动本身具备延续逻辑和文化内涵。“梨花节”成为当地包装古梨树群物种资源、(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乃至招商引资的一张地方名片。但问题是,活动本身并不具备独特性,无法体现与周边乃至国内其他地方的区别,更不能阻止模仿、跟风、抄袭。从长远来看,梨花节与主办者赋予的功能定位,不具备对接的可能性。 依据前述这两方面背景,再来看魏县梨花节要求女教师“自愿”当迎宾小姐这件事。说是“自愿”,我绝对“相信”——当一个地方将经济、文化活动附加上政治意义,暗示(或者明说)干部、教师在内的所有民众积极参加、努力配合是为“光荣”,反之则为“可耻”的时候,很难有人敢于选择后者——如果有人真的拒绝,那么按照单位、社区(镇村),层层组织游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不然就是亲属上阵。这就有了身穿旗袍、不上课堂上公园的160名女教师。 当然,教师也好,迎宾小姐也好,没有政治和社会地位的差别,也不存在哪个角色可耻的涵义。但是,让担当繁重基础教育职责的女教师,如魏县有关方面所解释的那样,牺牲她们的休息时间,改头换面去担任另一个角色,本身就是对教师、教育的不尊重。事实上,许多地方在举办“梨花节”这类活动,招商引资,以及领导兴之所至批示、指示、指挥开展的专项行动的时候,对包括法官、检察官在内的公务员,教师,以及其他社会人群,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既不谈加班,也不管风险,至于有没有贡献,全凭领导一口说了算。他(她)们都被看成是无需任何成本的人力,都应当为政绩工程、领导指示而“赴汤蹈火”。归根结底,这就是权力的蛮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