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10-04-01 作者:包兴安 来源:证券日报 |
|
|
房价是否应该纳入CPI统计,论战双方多年来处于胶着状态。笔者以为,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普通住宅销售单价的波动对消费影响巨大,为使CPI数据更客观地反映社会消费水平,理应提高“居住类”权重,“房价”权重更不可忽略。 近日,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司长魏贵祥表示,统计局正在做CPI统计调整工作,预计2011年居住类权重会有所上升,但这“并不表示房价会直接计入CPI”。 魏贵祥认为,不适宜在CPI中纳入房价的原因,是因为“房屋属于投资品”。此外,如果把金额巨大的房价计入CPI核算体系的话,会对其总体构成产生重大影响。 笔者认为,尽管如此,在我国的CPI统计中提高“房价”权重,还是具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的。这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理由。 首先,我国现行CPI指标体系中,居住类包括了房租、建房和装修材料、房贷利率、物业费以及水电、燃料等与住房有关的居民消费,但没有包括作为消费品的房屋销售单价。同时长期以来,食品占比较高,2009年其比例高达32.8%;而作为居民消费重要支出的居住类消费在CPI指标体系中只占13%,而美国占比超过四成。 其次,在CPI的统计历史中,统计口径有所偏颇,房价长期独立于CPI数据之外。近年来楼市不断升温,购房支出在普通居民家庭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严重挤占了其他消费,以至于CPI指数与居民感受严重不符。 第三,CPI作为政府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把房价因素编入CPI,将会更客观真实地反映物价形势。失真度较大或者与实际消费偏差过大,会影响到调控政策的实际效果,对经济会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房价变化理应作为CPI居住类的重要指标。 众所周知,我国现行CPI统计样本与体系,基本沿用1992年确定的地域网点和品类权重,计划经济色彩较浓。18年来,居住类消费占比权重过低,而食品类消费占比过高。这就是为什么肉价粮价一动,物价指数就动,而房价不断上涨却丝毫不反映在物价指数上。 我们可以判断,这背后实际上是一场宏观政策的博弈。因为,历来CPI是宏观决策重要参考依据,如果CPI统计数据与社会真实存在很大的差距,即CPI“失真”了,会影响到宏观政策准确性与有效性,从而对通货膨胀的判断也会重新预估,这必然影响宏观决策的走向。可以说,CPI“失真”对经济发展产生的负面放大效应,是绝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笔者认为,我国的CPI要真正反映居民消费,就应该适当逐步提高房价在CPI指标体系中的权重。目前CPI统计制度编制是相对保守的,将来随着相关的统计制度的完善,我国住房价格占CPI的权重将会增加,CPI统计将更加真实地反映国情。 CPI统计的是价格的相对波动。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逐渐成熟,普通住宅销售价格也会趋于稳定,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消费也不会受到削弱。即使将来房价真正纳入了消费范畴,在CPI中有所体现,就宏观经济而言,由于数据更加客观真实,宏观调控也会更有力度,同样不会“额外”带来通胀压力的加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