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能轻言“中国模式”
    2010-02-24    作者:张曙光 张弛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世界的大变局中,中国经济不仅赢得了连续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长,而且经受了世界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这既是中国人的运气,也与中国自己的努力有关。于是,有人提出了所谓“中国模式”的问题,这一点值得高度关注。是否存在一个中国式的市场经济模式,我看不能轻言,还需要实践检验。
  为什么热炒“中国模式”,是否意味着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完成?可能有这个意思。目前的中国经济发展确有一些明显特征,这些特征既造就了以往的经济成就,也导致了未来经济的困难和风险。这就是以国有企业为基础、以增强国力为目标、政府主导的经济;政府、财政和国有企业三位一体,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不仅是由于政府控制了大量的资源,掌握了迅速增长的收入,而且是由于国有企业也呈现出积极扩张的态势,政府通过财政和国有企业主导和控制着经济运行和经济活动。
  所以,还不能说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就已经完成了。我们还存在着不完善和有待改革的地方。
  一是财政的超常增长和结构偏差。
  2009年的中国财政继续了近十年来的趋势,财政收入的增长率不仅超过经济增长,而且超过居民收入的增长。全年预算内财政收入68771亿元,比上年增长11.7%,超过经济增长率3个百分点,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8.8%,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增长了8.2%,分别比财政收入增长低2.9和3.5百分点。政府支配的收入是相当大、财政的增长是相当快的。
  不仅如此,在中国财政收入的结构中,预算收入只是政府收入的一部分,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预算外收入。地方财政的预算外收入就占一个很大的比例。预算外收入中最大的有两项,一项是土地出让金,一项是社会保障收入。2009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土地出让金1.08万亿元,上海达1043亿元,占财政收入增量部分的50%和存量部分的25%左右;北京市达928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45.8%。
  政府的财政收入一是来自对企业收入的征收,二是来自居民的交纳,因而是对私人财产权以及个人创业和消费增长的一种限制。
  二是国有企业的定位和行为扭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有企业经历了一个大规模重组的过程,虽然国有企业的数量大大地减少了,但其实力却大大地增强了。从1998-2008年,国有和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从64737家减少到21313家,减少了2/3,但其产值和资产却增加了3.28倍和1.52倍。而中央国企的扩张更为明显,2008年底,全部央企总资产17.6万亿,比上年增长18.1%;净资产7.3万亿,增长10.9%;利润6961.8亿元,下降30.8%,平均资产报酬率5.6%。
  政府把国有企业定位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保障国家经济安全,至于国有企业能否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还有待实践来说明。但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则显然处于特殊的优待地位。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文件,为什么不能贯彻落实,其根源也在这里。
  国有企业快速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的确增强了,在世界500强中,就有24家国有企业,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实力的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大大地提高了。这是值得国人骄傲和自豪的地方。但是,国有企业的发展并不一定全能够惠民,国力的增强与老百姓的富裕也没有必然联系。其实,国有企业是在与民争利中发展壮大的:在很多行业中,国有企业处于垄断地位,民营企业是不能进入的;国有企业可以利用它的垄断地位,把价格定在均衡价格之上,把很大一部分消费者剩余变成垄断者的利润;把大量资源无偿送给国有垄断企业,或者象征性收取很少的使用费;政府给国有企业注资。
  如果政府过分扶植、援救、照顾、恩惠,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到无如何,恐怕是令人怀疑的。
  三是政府主导和政府治理。
  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的确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中国社会的进步则相形见绌。当前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是社会结构指标还没有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而实现整体性转型,多数社会结构指标仍然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中国社会结构滞后经济结构大约15年。
  解决这些问题,恐怕只能寄希望于继续改革和调整。所以,还不能轻言“中国模式”,我们的未来仍然任重道远。

(张曙光: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张弛: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

  相关稿件
· 智库推销“中国模式”需要大智慧 2009-06-30
· 来自世界的声音:"中国模式"显现应对危机价值 2009-03-06
· 中国模式再次让西方傻眼 2008-11-13
· 海外兵团从苗子抓起 新加坡整体移植中国模式 2008-08-18
· 观澜湖打造高尔夫旅游的“中国模式” 2007-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