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应使人才培养与经济需求相匹配
    2010-02-09        来源:南方都市报
    1月11日至2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先后主持召开五次座谈会,就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温总理指出,《纲要》应改变教育行政化倾向,“要让人民看到希望”。
  从当前舆论的关注焦点看,对教育改革的讨论似乎大多集中在“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上。大学教育存在的弊端无疑非常值得重视,但这只是教育行政化导致的一系列恶果中的一个。从更为宏观的层面看,当前我国教育所面临的最迫切问题,乃是教育资源配置严重错位导致教育供给与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严重不匹配,由此产生了本科教育职业化、功利化,大学毕业生蚁族化,民营教育边缘化,技能培训教育信息不对称,受教育机会严重不均等等现象,而这些现象又是互为因果、环环相扣的。
  对当前教育困境的理解,必须从我国经济结构与教育供给结构出发。由于我国经济严重依赖外需,重生产,轻分配,重投资,轻消费,加上在全球分工中占据了加工制造业的巨大份额,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体现为制造业畸重、服务业畸轻。这样的经济结构,明显不能产生大量适合本科生就业的白领岗位,反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极其迫切。按需求决定供给的基本原理,教育供给结构应该朝向技工教育普及化、大学教育精英化方向发展。但教育行政化的积弊又令供求信号无法传导,各大高校纷纷运动式扩招,加剧了大学生供过于求的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必定倒逼到本科教育中,令大学本科教育日趋功利化。同时,为了延缓大学生就业困境,硕士和博士也次第扩招,只能重演本科扩招的困境,也就不难理解,我们的社会何以培养出杰出人才。
  倘若杰出人才欠奉,实用人才又如何呢?根据南都在珠三角的调研,产业一线的企业招工对技能要求在逐步提升,但技工荒正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瓶颈,而阻碍技能培训市场形成的,不仅与教育行政化有关,更与劳动力缺乏自由流动的权利直接相关。
  民办中、小学以及技工学校门槛过高以及待遇不平等导致的教育资源单一问题,已经被广泛讨论,而户籍制度对教育供求关系的扭曲则少有提及。在前述调研中,据外来工子弟学校教师介绍,一般学习成绩在班上属于中上的同学都会在初一就被劝回乡就读,因为按规定高考必须返回户籍所在地;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同一个班级每升学一次,就减少一部分学生。学龄儿童流失的深远后果,不仅是教育机会不公所导致的发展权不均,而且从迫近的角度看,最大的问题是就业地与培训地分离导致的供求关系断裂。15岁左右的青少年只能回乡接受教育,而能提供就业所需技能教育和信息的工厂、培训结构却在沿海城市。种种因素累积,不仅杰出人才难产,实用人才也匮乏。
  由此可见,办学去行政化的工作,不仅应该适用于大学治理,事实上更应体现在办学方针的制定上。如果教育体系都以行政命令进行管理,固然造成制度僵化,更会造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无法获取供求信息。当教育资本无法自由流动,最需要资金的领域就将长期处于匮乏状态。因此,从政策层面看,放宽教育资本准入门槛,破除人口流动的障碍,应当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前提。而从政府投入方向看,公办教育资源应该将教育均等化作为主要方向,投向民间教育资本不愿投入的领域,例如提高人口流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属地教育福利异地支付。值得欣慰的是,这些提案与措施在五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研讨会上都有提及。期待经过反复讨论的《纲要》能早日重振中国教育,以因应经济结构调整的挑战。
  相关稿件
· 教育改革思路应有多方案 2009-02-16
· 教育改革别只瞄着文理分科问题 2009-02-12
· 中国企业能给教育改革当裁判员吗 2008-07-15
· 无分数评价掀起教育改革风暴 2008-03-31
· 小升初考验义务教育改革的诚意和决心 2007-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