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调整产业结构搞一哄而上很危险
    2010-02-09    作者:李云峥    来源:证券时报

    产业结构调整是近期中国经济领域的焦点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近日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表示:我国已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切实增强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努力实现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回头看,造成当前诸多行业产能过剩局面的恶果,实际与前些年的地方产业升级项目一哄而上不无关联。当前又逢调整产业结构和地方经济产业升级的敏感期,如何防止各地一哄而上通过利用借贷来“举债投资战略性产业”,进行畸形的产业升级,进而造成数年后的相关行业产能过剩格局再现,应成为其中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一旦某地遭遇发展瓶颈,“产业升级”就成为某些所谓经济学家开出的“万金油型”药方,而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也真把这种“江湖郎中的偏方”当成灵丹妙药来服用。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倾向,因为这严重背离了基本的资源禀赋经济原理,一旦真的执行那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口号,整个决策已经被送到了经济规律巨大的车轮下,何时碾碎、如何碾碎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招商引资和政绩激励之间的短期功利冲动,无法造就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在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的初级阶段,在白纸上涂鸦占先机可算是一种草莽艺术,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当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时,政府“有形的手”过多强扭市场“无形的手”则会严重破坏经济生态。此中,政府过多干预金融机构贷款从而影响正常信贷资源的分配,甚至利用政府信用去强行推进一些前途未卜的大型项目,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
  好高骛远是脱离“土豆优势”的危险信号,所谓土豆优势是指:虽然中低端产品的利润没有高端产品那么大,但是巨大的基础性需求是具有持续性的,它是低端制造的新兴经济体受危机冲击较小的原因之一。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全过程都利用了本土资源,而在一些所谓的“高科技”项目中,从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等重要利润环节完全掌握在少部分国际巨头手里,不仅加工制造利润有限,而且也只有少数地区能够办成功。可见,唯有根据地区自身情况和资源禀赋来实施“渐进产业升级”,才能避免想吃“馅饼”却掉进“陷阱”的风险,一哄而上进行“产业升级”只会制造危机。

  相关稿件
· 以大国战略思考安排产业结构转换 2009-12-14
· 朔州市:产业结构调整是“十二五”的重点 2009-12-07
· 山东巨额投资中谋求产业结构的转型 2009-11-06
· 尚福林:创业板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2009-09-21
· 产业结构变化逐步接轨国际 2009-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