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2010-02-05    作者:刘涛    来源:东方早报

    胡锦涛总书记日前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做了重要讲话,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然而,我国的经济增长从增长机制的层面来看,是粗放投入式的;从增长路径的层面来看,又是外延型和边际递减的。
  这种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为标志的增长,只是在低水平基础上不断简单重复,使我国企业失去前进动力,长期停留在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随着时间推移,相应的弊端不断浮现,如对国内外资源无止境的索求,对欧美出口市场的严重依赖,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随着时间推移,城乡不平衡、区域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矛盾也日益显现。最令人疑惑的莫过于,在中国经济增长亮丽光环的背后,隐藏着的却是东南沿海农民工收入多年零增长的事实。
  在多数人心目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无非是扩大内需、产业升级换代、加快自主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及走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之路,等等。这些具体内容当然非常重要,是我国迈向现代化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然而,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解若仅止于此,本质上并未超出“唯GDP论”的局限。因为即便是对未来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为标志的新发展模式而言,衡量标准仍然是纯经济学意义上的GDP增长率或投入-产出比,并未与居民福利水平直接挂钩。换言之,这并没有让我们走出发展目标的迷思——经济发展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们注意到,在胡总书记的这次讲话中,尽管谈的是发展方式转变,却多次提到了“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等字眼。
  如果说,在全球经济风云动荡的2009年,为维护社会稳定,“保民生”成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除“保增长”之外最突出的一个政策诉求,这容易理解;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危机阴霾已然消散的情况下,改善民生何以仍为中央领导所高度关注呢?这或许表明了我国经济发展思路的一种深刻变化,即发展不再是以GDP作为唯一追求目标,而是思索如何让群众也能分享到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成果。显然,关注民生已经不再是应对经济危机的权宜之计,而是一种执政理念切切实实的升华。
  这种转变并不让人觉得意外。因为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科学发展观”联系在一起,本身就蕴涵着这种深刻寓意。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通过一系列改善民生的具体措施,让群众“得实惠”,无疑正是以人为本理念最朴素和最直接的表达。但更重要的是对收入分配结构进行制度性优化,不断缩小社会收入差距。
  事实上,这也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群众能不能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分享红利、获得实惠,将决定他们将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并拥护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与经济学“激励相容理论”的内涵是一致的。
  说到底,无论是改革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是一个利益的再分配过程。吴敬琏先生曾说过,1960年代后期前苏联便已提出了转变增长方式,但直到苏联解体,增长方式始终没有转变过来。原因很简单,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总有一些落后生产力或既得利益集团不愿意改变现状,甚至要千方百计阻挠这一进程。因此,要想让转变发展方式不成为一句空话,就要先赢得多数人的支持和监督。

(作者系宏观经济分析师)

  相关稿件
· 洋口港:撼动长三角经济发展格局 2010-01-19
· 安徽支持非公经济发展显效 2010-01-18
· 乐巴铁路建设带动老区经济发展 2010-01-13
· 深度解析2009西藏经济发展状况 2009-12-31
· 完善政绩考核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09-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