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信贷均衡增长促进经济向好
    2010-02-02    作者:潘正彦    来源:人民网

    2010年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2010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而是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上有所调整。2010年的货币政策调控应该趋向均衡、有效,以更好地促进经济稳定健康较快发展。
  新年伊始,中央银行决定,从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自2008年10月以来央行首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显然,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快于市场预期。再加上近日央票利率的微幅变化,市场各方开始担忧,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甚至宏观经济政策是否有重大变化?如果我们仔细分析2009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0年初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的精神,2010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而是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上有所调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0年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不仅强调“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而且要“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引导金融机构均衡放款,避免过大波动”。
  一、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降低今年经济波动的幅度
  首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目的就是降低今年经济波动的幅度。同时,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不会导致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紧张,也不会改变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由于2009年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国内经济滑坡的风险,中央银行实施的货币政策之宽松是十分罕见的。2009年货币信贷增长率出现了历史性的增长率和增长额,全年信贷增长额达到9.5万亿左右。因此,天量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增长带来市场流动性极大的充裕,对经济整体扩张效应显著,刺激了经济的逐步回升。但同时,也为2010年如何更好地实施货币政策带来了更高的要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既要继续维持对投资与消费、尤其是消费的支持,保持市场流动性继续充裕;又为了降低今年经济波动的幅度,就必须防止新的过度流动性出现,尤其是防止通货膨胀预期的提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就是针对新年刚开始商业银行就大幅度发放信贷的一个明确的政策信号:今年中央银行不希望看到由于信贷过度增长导致流动性失控。0.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对银行实质性影响很小,政策信号的提示意义是主要的。
  其次,货币政策调控应该是常态化调控,降低经济波动的幅度。2010年货币信贷供应应该恢复均衡增长。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有反周期的特点。所谓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就是指货币政策逆经济风向而动。即当经济增长过快、通胀压力加大时,就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反之,当经济增长率下滑,或者有衰退风险之时,货币政策则要适度宽松。但是,总体上,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是为了保持货币信贷均衡供应,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即在经济波动很大时,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要加大力度;在经济相对平稳时期,货币政策就应该降低反周期调节力度。2010年的货币政策应该逐步恢复均衡调节,调控力度应该小于2009年,并且恢复常态化调控。所谓货币政策均衡常态化调控,就是货币政策应该是降低而不是加剧经济波动的幅度,降低货币信贷供应的过度波动,保持市场资金的均衡增长和经济相对平稳运行。在2010年,恢复货币信贷供应的均衡增长,首先要恢复原有的货币信贷供应增长的平衡速度,即全年12%-15%的增长率。货币政策应该动用必要的政策工具和手段保持这一增长率指标的完成,首先从总量上恢复货币信贷供应均衡增长。
  二、货币政策不仅要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裕,而且应该均衡
  首先,货币信贷供应“前高后低”的规律压缩了货币政策运作的空间。历史数据反映,不管是紧缩的货币政策还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一年中四季信贷供应基本是“有规律的”,即所谓的“前高后低”。虽然从经济运行与资金供给关系的角度、从经济运行和企业生产周期看,货币信贷供应的这种“规律性”有客观需要的成分,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货币信贷供应的这种“规律性”压缩了货币政策运作空间。一方面,在2009年市场流动性条件相对充足的情况下,2010年货币信贷投放如果按“前高后低规律”增长,必然将进一步增加流动性,增加通货膨胀的预期。事实上,2009年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已经释放到银行体系,而且已经形成了充裕的市场流动性。2009年的天量信贷增长,即使流入实体经济的也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其中典型的就是企业存款的异常增加。因此,这些资金基本脱离中央银行的控制,增加了货币政策调控的困难。另一方面,货币信贷供应的这种“规律性”导致了市场不切合实际的预期,压缩了货币政策运作空间。在当前银行体系信贷实际上仍然相对宽裕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行长们正在“预期”2010年一季度信贷的再次大投放。显然,这样的“预期”可能正在酝酿着一轮新的投资过热。这显然不符合货币政策稳定均衡的要求,也带来货币政策运作的困难。
  其次,稳定全年的货币信贷供应节奏,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由于2009年的货币政策是在2008年紧缩状态向宽松状态突变的情况下进行的,再保持货币信贷供应的季节性节奏是危险的。因为2009年一季度信贷的投放是前2年的1.6倍左右,2010年一季度显然不能“以此类推”,甚至应该有一定的反预期。2010年中国货币信贷政策,应该改变所谓的季节性“前高后低”规律特征,应该根据当前市场货币资金的实际,保持货币信贷供应均衡增长。特别是,在2010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预期很高(主要是经济基数低)的情况下,适当降低货币信贷供应增长率,如保持在10%左右;而到下半年,在经济增长预期降低(主要是经济基数逐步走高)的情况下,再适当增加货币信贷供应增长率,如保持在15%左右。全年信贷增长率维持在12%左右,最终使得资金供应稳定。
   三、货币政策工具综合运用,保持经济稳定健康较快发展
  首先,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应该目的指向明确。中国货币政策总体上仍然属于总量型,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方式上也是总量型的。在现行的银行管理体制下,货币供应量M2大幅度增长,主要就是依赖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及货币乘数扩大所致,或者说信贷规模仍然是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最有力的手段。由于中国的商业银行都有“天然”的发放信贷冲动,一旦宏观政策及货币政策放松,商业银行“市场响应度”就直线上升,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就会迅速转化为市场流动性。因此,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应该目的指向明确。要防止对货币政策的误解,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实施效果。
  其次,货币政策工具综合运用将更有针对性。2010年货币政策在保持总量调控外,应该更灵活地运用政策工具调节市场流动性的均衡。一是扩大政策工具的运用。前几年,中央银行对利率和准备金率两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十分频繁,2008年底后几乎没有运用利率和准备金率工具,主要是由于2009年开始都是单向(放松)货币政策指向。但是,2010年应该是有放有收、有松有紧,保持货币信贷的均衡。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就是开始,今年应该根据货币信贷均衡增长的实际,适当扩大使用政策工具,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二是加强货币政策结构性功能和作用。结构的控制显然要比总量控制难度高,但效果也会更明显。其中包括“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利率政策等结构性政策,即根据实体经济有效需求合理均衡放贷,针对区域协调发展等重点领域投放信贷,甚至采用不同利率。实施这样的结构性政策一直存在困难,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三是货币政策的经常调节应该继续。2010年仍然需要更加有效的政策工具,实施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不仅包括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而且也更应该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政策操作的活力。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