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10-01-22 作者:邢佰英 来源:中国证券报 |
|
|
在这个格外寒冷的冬季,我国部分地区煤电气运纷纷告急,这固然证实了宏观经济回暖的大势,但也从一个侧面暴露了我国经济结构的深层次问题。 纵观我国能源与经济发展的轨迹,不难发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往往伴随着能源的高消耗,煤、电、油、气局部地区供应紧张的局面司空见惯,加上运力不足和输送通道不完善,能源供应似乎永远解不了经济增长的“饥渴”。 为何会陷入“经济一发展、能源就紧缺”的怪圈?仅以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高碳化”的理由,并不能完全解释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讲,我国能源供应紧张是经济增长方式与能源结构单一共同导致的后果,因此,“调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应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首先,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过度倚重重工业尤其是高耗能产业的发展,这种粗放式发展模式导致我国能源紧缺,同时也使环保压力日益增加。2009年,为应对经济危机,政府提出实现GDP“保八”目标,并斥巨资振兴各大产业,在此期间,不少高耗能企业、产能过剩行业借机“死灰复燃”,而此前一直提倡的企业节能减排也未能全部落实。事实上,2009年全年用电量实现近6%的超预期增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化工、建材、钢铁、有色等重工业的贡献,其中,2009年1-11月份,高耗能产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45%,接近半数。 尽管2009年中国经济成功“保八”,但有经济学家认为,目前的经济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大规模粗放扩张带来的能源资源消耗增加和环境污染加重问题十分突出。由此看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刻不容缓。 其次,我国的能源与经济重心成逆向分布,直接加大能源输送难度,造成能源供应紧张。我国的经济增长长期过度依靠出口和投资,造成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大幅领先于中西部地区的现状,这种经济水平的阶梯分布恰好与能源成逆向分布。不仅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传统能源多分布在中西部内陆地区,就连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也“偏袒”西部地区。这直接导致我国的能源输送必须“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运力要足够强大。短期看,采取增加能源供应量和增设运力的方式能够暂缓矛盾,但要根治“痼疾”,还必须依靠大力刺激内需来启动中西部经济发展,改变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经济刺激模式。 第三,能源结构单一,化石能源占绝对比重而清洁能源比重不足,导致我国能源供应不可持续。加上目前全球低碳风潮席卷,清洁能源产业亟需早日接过能源供应的“接力棒”。资料显示,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如2009年,燃煤发电在我国用电总量中占比达75%,而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的发电量约占两成。通过能源结构调整提高清洁能源比重,降低传统化石能源比重迫在眉睫,这也是我国倡导的低碳经济中能源战略的应有之义。 日前,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解决煤电供应紧张的根本办法是进行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例如坚决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特别是高耗能产业盲目扩张。而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使得淘汰落后产能的战略意义得到重申,具体目标任务也得到明晰,我国经济发展大方向有望据此调整。
|
|
|
|